过去疫情几年,虽然中美有贸易战,但贸易额还是上升的,主要是中国有优秀的供应链基础。美国需要中国的产品供给,因此中美贸易额还是不断上升,中美贸易的逆差也在增大。在疫情有所缓解以后,企业的订单反而减少。
就我们最近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外贸订单减少,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随着疫情稳定,外国的供应链也在恢复,对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在减少。二是因疫情缘故担心供应链及国际运输问题,很多企业加大订单,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库存,国外进口商还处在消化库存阶段。三是因为俄乌战争造成欧洲地区物价上涨、美国也因为关税壁垒与通货膨胀,造成世界主要市场购买力在减少,进口意愿也在减少。四是欧美国家有意将制造业供应链迁出中国,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特别是减少来自于中国的订单。
经济外向度高的广东中小企业,对于外贸订单还是有相当的依赖。对于订单减少,很多外贸企业还是忧心忡忡。有些企业表示已经看不清楚未来发展的形势,不知道怎么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作出判断。

地缘政治博弈已经深刻地影响经济往来,很多企业表示,人祸比天灾更麻烦。企业反映,疫情算是天灾,它总会有过去的一天,经济也是有高有低,企业对于经济起伏,也有相当的理解与接受。
但基于美国对于中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以及有可能的金融战,很多企业表示,已经超过了他们对于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认知。如果市场不以性价比来衡量,而是以哪个国家生产的来作判断,那就是地缘政治博弈已经比经济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
不过也有企业反映,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它也是一个结构化的问题。比如泰国也就是汽车工业基础好些,其他工业的基础还是非常之薄弱。
越南南部七八年前承接了来自中国轻工行业的产业转移,服装家具等行业有了长足发展。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后,广东很多的电子行业也陆续前往越南北部。但几个产业转移过去以后,越南的土地价格、工人工资也快速上涨,持续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能力也有限制。
东盟十国总面积也就449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6亿多人,要替代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无论是土地、就业人口,还是制造业基础能力、供应链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大可能。特别是制造业上游的基础工业,更不是几年时间就可以完成替代的。
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替代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包括印度。
虽然中国的欧美订单可以减少,但其中间产品通过与东盟产业链的合作,也可以进入欧美市场。并且,东南亚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跟欧美产业链暂时对接不上,还需要中国制造供应链发挥作用,才能够与欧美达成生意。
中国的外贸结构也存在一个巨大的调整空间。产品结构上,电力、新能源的产品可能是欧美市场的新需求,中国也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
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以后,也会重新配置资源,并发现新兴市场的需求。比如中南美国家、西亚国家、非洲国家、东欧国家等等。新兴国家原来的供给都来自欧美,中国产品性价比高,非常受新兴国家喜欢,特别是在经济萧条、购买力减少的背景下。
很多国家,哪怕比中国落后的国家,毛利率很多都比中国市场高。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问题是不要将国内竞争过度的业态带到全世界。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的整体形象。

对于国内市场,虽然国家很重视,但国内整体市场建设规范程度不够,竞争比较无序,市场环境的建设仍然有待提升。
一是应收账款问题。我周五在中山考察企业,一家年销售也就两个来亿的企业,就被政府拖欠了四千多万。尽管上有国家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前有国务院的条例,应收账款的问题,还是积重难返,它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一颗毒瘤,它会侵蚀中国经济的机体。但好像上上下下,都无能为力。
二是中国供应链的公平问题。国外的供应链关系,是较为平等的关系,中国供应链上游是基础工业部门,为大企业所垄断,下游很多企业,也是大企业,也处于垄断地位,中小企业夹在中间,得不到尊重,得不到重视。企业经营除了应收账款问题,就是毛利率太低,利润空间不大,不利于企业的积累与持续创新,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地方政府对于经济的引导经常错用杠杆,释放错误信号,错误引导产业发展。以前的光伏发电、一开始的新能源汽车等等。业界也在反映对于国企的一些补贴问题,一些国企拿到补贴以后不去做升维的基础研究,反而是利用补贴降维挤压民企的应用市场空间。业界企业也反映,对于芯片的补贴,也在某种程度挤压一些专业的、不会跟政府打交道的技术公司的发展空间。
四是如何提高政府与国企配置资源的效率。现在国与国的竞争,就是效率之争。中国的教育、卫生部门为何效率低,就是因为它既引导不了需求,也服务不了需求,是配置资源效率非常低的部门。中国产业部门,如果没有更高效率,就会被国际供应链取代。这期间,非常考验中国国企与民企的协作水平。
五是可以替代中国房地产拉动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还没有找到,对于牵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哪里,中小企业还要有更多观察与探索。
总而言之,旧的经济结构在解体,新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形成,窗口期的企业将倍受煎熬。

更多的企业对未来必须有更加清醒的认知,今昔不同往日,过去的生意模式结束了。未来企业经营,不是单靠勤劳勇敢就可以致富的。很多企业家说,过去经济有波有谷,经常是否极泰来,转身就是机会。现在机会不是转身这么简单,它必须迎合趋势,看不清楚就是全军覆没。所以很多企业过去可以借钱投资,现在有钱也不敢乱投。
与此同时,我也接触了大量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目标远大,信心满满。佛山的德尔玛公司,他们敢大手笔收购国际品牌,大规模投入全自动的无人工厂。不同的观念和视角,让属于未来与过去的企业一目了然,泾渭分明。
在这全新的经济发展周期里面,第一,要理解企业家的退出行为,理解企业家的躺平。特别是中国的第二代企业家也过了五十岁的天命之年,到了耳顺之年,确实允许他们在观念、体力、精力上跟不上时代。能知进退,也是智慧,能急流勇退,也是勇气。
其二,企业家出海,也是一种选择,要尊重他们的创业精神。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及外贸企业,国外客户有要求,企业家有能力、有精力,可以选择出海。投资一带一路,使我们的企业能够继续保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同时,也使我们的企业,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其三,国内的经济发展调性,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一切都在发展,都在探索。我们今天的很多观念,其实都还是假设,它们都需要验证、需要调整。比如国企的观念、投资的观念、招商引资的观念。很多东西的发展,是规律,而非观念认知。是规律使然,它就会自然调整。比如国内的太阳能产业,也是否极泰来。比如我们对于很多政策所理解的传统产业的认知误区。如果一个产业、一个政策、一个观念没有纠错空间,那它就不值得珍惜与尊重。
其四,要非常重视基于用户体验的经济。互联网的本质是用户体验和用户场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必须是发现与构造未来更多的用户场景。跟以前外贸生意不一样,做外贸,企业只要按照订单要求就可以,不需要用户场景,不需要消费洞察。未来的企业,毛利率高的企业,都必须构建自己的消费场景,必须寻找生动活泼的用户场景。中国企业,也必须全方位地构建自己全新的价值链体系。国企能否堪当产业振兴与重构的重任,有待观察。其观察点应该是在国民经济基础与效率之间,国企与民企是否有真正的合作机制与空间。

中国的企业确实存在分化空间,不过不是因为外贸订单的减少,而是经济结构调整使然。企业观念的因素、认知的因素、学习的因素拥有更大的权重。
企业要学习与进化的地方很多,不是把产品做好就好。把产品做好,仅是基础能力,过去产品力就是竞争力,现在的竞争力是对于用户场景的认知力,对现行宏观经济以及观念的忍耐力,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如数字经济,我们想着望眼欲穿,但又是雾里看花,不过转身之下,便是灯花阑珊处。
经济发展,躺平即是剩余,或是没有多少剩余。奋斗者都在路上,不知死活,尚未结果。它们都是一种观念与假设,唯有天道酬勤。发现与洞察经济发展的真相,才是天道对于勤劳者、思考者、探索者、恒心者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