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夫为政者,蒲卢也

2023-03-19 来源:本网
分享:

  文章导览

  从自然禀赋所孕育出来的广州花市,到形成地方习俗,再发展成为特色的岭南文化,花便非花。

  许多事物的消失勾起我们的乡愁,要通过寻找历史和往昔生活的记忆,才能够抚慰心绪,有所反思。

  人们在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不知不觉的割裂文化与传统,失去对于历史的敬畏感。一旦割裂传统与历史,人们反而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自我。

  广州的现代化,就是一个有深厚历史乡愁城市的现代化,它的高楼必须与它的破旧相处,它的未来必须与它的历史相融,它的现代化进程不应该充满焦虑,而是自信与坚定。

  善治的根本是让土地成为沃土,是花树植物茁壮成长的沃土,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沃土,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

  广州之所以称“花城”,正是“地道敏树”,在此之上,长成它的花市、长成它的民俗、长成它的岭南文化、长成它的经济、长成它的现代化参天大树。

01

花城

  今年的春天充满躁动。道路上车水马龙,餐桌经常一座难求,机场高铁更是人潮涌动。经济好像正在复苏,过去几年的阴霾好像一扫而空。

  广州街头的花季不期而至,木棉花、宫粉紫荆、樱花、黄花风铃木,红的、粉的、黄的、白的,落英缤纷、争妍斗艳。

  广州有“花城”美称,是因为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背山面水,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因而四季常绿,适合于植物的生长。

  自然而然,广州发展了其迎春花市。据考,广州花市始于明代。广州现在的芳村,其实便是“花村”,属于广州郊区,大量种植鲜花,供给广州市区。

  花市本来只是一个卖花的场所,后来慢慢形成过年“行花街”的习俗。花市从农历腊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祈求来年行运,因而慢慢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文化。

  有意思的是,广州花市会随着广州经济中心的转移而流动。清代时候,广州的经济重心在十三行上下九一块,后来便落到北京路、西湖路一带,称“西湖花市”。“西湖花市”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誉,是广州广府传统文化的标记。

  从自然禀赋所孕育出来的广州花市,到形成地方习俗,再发展成为特色的岭南文化,花便非花。广州人“讲意头”,广州的花就有了其花语。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广州迎春花市也不是简单的一个花会,它成了文化载体,粤剧、讲古、花灯。年桔、水仙、桃花是广州花市三大传统名花,都有其意头、彩头。年桔树上要挂利是封,有“大吉大利”之意。

  天河区现在是广州新的城市中轴,花城大道就是广州新的中轴线。它集合了现代化的灯光、地标高楼和小蛮腰,成为广州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广州花城有了新的内涵,现代化的广州。

图片

02

乡愁

  在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驱动下,社会与百姓关注的重心悄悄发生变化,“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花,它就是一种观赏的植物,花市,就是买花的地方。所以,在疫情流行的时候,花市便被取消,有些政府还与时俱进发展了网上花市,便于市民买花。

  突然我想起了一本书《历史的乡愁》,乡愁不是对于故乡思念的情愫吗?为何对于历史也有乡愁?作者熊召政所要强调的是,许多事物的消失勾起我们的乡愁,要通过寻找历史和往昔生活的记忆,才能够抚慰心绪,有所反思。作者所担心的是人们在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不知不觉的割裂文化与传统,失去对于历史的敬畏感。一旦割裂传统与历史,人们反而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自我。

  我们不是让历史复活,而是链接。链接是整理过去,希冀找到通往未来的接口,以足于抚平未来发展巨大不确定性给社会带来的焦虑。乡愁是每个人的源头和归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源头,与最终归宿。

  自然、习俗、经济与文化,它们的融合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习俗与文化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它却带有很多的稳定性,它可以是城市现代化征程出发的必备资粮。

  没有它的资粮,广州花市再是百倍千倍的争奇斗艳,科学技术如何之发达,品种培育如何之优良,木棉树如何之苍劲古朴,紫荆花如何之花团锦簇,风铃木如何之蓬勃葳蕤,虞美人如何之步步惊心,蝴蝶兰如何之百媚千娇,它们必定还是一眼望穿的美丽与娇艳,与广州城市两千年的深沉厚重无涉。

  广州的现代化,就是一个有深厚历史乡愁城市的现代化,它的高楼必须与它的破旧相处,它的未来必须与它的历史相融,它的现代化进程不应该充满焦虑,而是自信与坚定。因为它有深刻的底蕴,特别是它历史上深刻的经济发展曲线,才是历史长期主义的真实见证。

03

蒲卢也

  新近读《中庸》,有新感触。

  《中庸》“哀公问政”篇。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大概说,周文王、周武王怎么治理天下,典籍上边都有了记载。孔子虽推崇“三王之治”,但治理天下取法更偏周治周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这个意思。尧舜历史太过早远,讲个故事可以,学不来,可以学的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之法。

  治理社会之道,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样容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而是以人为本的仁义之道,就是根本。

  为什么呢?“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地会知道在哪里开花结果、成为参天大树的,人会判别什么是良治,什么是恶治的。我最近讲多一个概念,是商业社会,“商道敏新”,企业家会知道在哪里合适创新创业的。

  所以,善治的根本是让土地成为沃土,是花树植物茁壮成长的沃土,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沃土,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

  不要任意为着,不要干预,不要干扰,让市场配置资源、让社会和谐共生,让百姓“皆谓我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人性。

  宋儒沈括讲这个“蒲卢”就是蒲苇,蒲苇就是一种草,它繁殖生长很快。朱熹也是这个观点,关键在于生长快速就是“敏”。植物与事物有其自然属性,环境好了,它就可以“敏”。为政之道,非常简单,就是创造优良的环境,让社会良性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让企业健康成长。

图片

04

结语

  广州之所以称“花城”,正是“地道敏树”,在此之上,长成它的花市、长成它的民俗、长成它的岭南文化、长成它的经济、长成它的现代化参天大树。

  夫为政者,深谙其道,顺其自然,就像芦苇自然生长一样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