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绩效改进工作坊》有了新变化——课前选题准备,课后2个月辅导跟进,让各个学员企业都在为绩效改进摩拳擦掌。
7月24-25日,第三期《绩效改进工作坊》在广州中创汇•520信息港举行。参加工作坊的有多家企业,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改善课题,一堂“绩效改进”下来,许多学员大呼意外:“本来以为工作坊就学习学习,没想到还这么烧脑。”
小编全程围观了工作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企业存在的问题。里面的一些门道,值得所有企业看一看。
○ 第三期《绩效改进工作坊》
01_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我们一直觉得自身属于敏捷型组织的,对投诉问题快速反映,接收到投诉就立刻去解决,行动迅速,说做就做。”A企业学员带点自豪地说到,“但让我们纠结的是,客诉率一直不能降下去。” A企业的工作坊选题,正是要降低客诉率至5%,这对学员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有点无计可施了,自己明明一直做得很积极,但为什么就是达不到效果呢? 在现场的企业反映来看,这种“伪敏捷”行为仿佛普遍存在。在日常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大家很容易用老思路行动,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遇到问题直接跳到解决方案,但这样往往事倍功半。 绩效改进“关注结果”,强调了解和探寻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学员们恍然大悟,这种“就事论事”式的解决投诉,并不能解决导致投诉的根本原因,只能处理每个投诉个体的具体问题,所以看似快速反映实则却是疲于奔命。 “学习绩效改进后,我们懂得‘关注目标’,运用绩效改进的方法思维来科学判断,找到组织真正关注的业务目标,解决根本原因,才能事半功倍。” A企业学员深有所感,绩效改进并不只是一种工具方法,它带来的更是一种思维的颠覆。 ○ 工作坊现场深入研讨
02_系统思考才能科学决策
隔壁小组传来了灵魂的拷问,“我真的做对了吗?是这样去做吗?”组员们一边乐此不疲地分析原因、选择干预措施、分解任务,一边又在苦苦地思考纠结。 原来,探寻绩效改进结果的过程中,熊洁老师一直在引导大家“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大家要把绩效改进这件事放在企业目标中思考,系统地思考后,才能系统地去做事。 ○ 熊洁老师 中国仅有的18位国际注册绩效改进顾问之一 B企业的产品经常出现电源散热不达标的问题,“常常说员工的的责任心不够,甚至能力不行,都把原因归个人了,但我们探寻原因、系统思考后发现,我们是可以通过规划流程,统一一些工序办法,从而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B企业学员现场讨论得热火朝天,写出了满意的作业,通过三点优化,运用BEM前三层就可解决问题:1.制定电源散热设计的标准文件;2.修正审核流程;3.增加奖惩制度。 “当大家关注改进结果甚至为之纠结的时候,恰恰也就体现了系统思考。”熊洁老师看着大家的转变,高兴地说到,“不主观归因于人的原因,懂得系统思考,再运用绩效改进的各种工具,能帮助大家科学地进行决策,避免不靠谱地‘拍脑袋’。” ○ 熊洁老师现场指导
03_今天你简单了吗?
2天1晚的工作坊非常烧脑,有的任务还让不少学员发了懵。在画关键价值链的时候,很多学员以前没有尝试过,在繁复的业务当中梳理出核心点,不禁让人头大。 “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画出关键价值链条就是要我们去改进的一个业务结果,或者流程效率上面我们可以用加减乘除分解出来的业务模块,这很烧脑,不过烧完后,就神清气爽了!”工作坊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
有的学员把每个部分越画越细,非常的清楚;有的学员根据选题项目做一步,分析一步,慢慢把需要的部分展开得更细致,而不需要的地方就暂时不把它去画出来。关键价值链任何一个链条都不止一种画法,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够找到一个提升结果直接相关的链条,由繁到简地梳理出来了。
“今天你简单了吗?”熊洁老师反复用这句话提醒着大家,也许优化一些简单的地方,就可以不再挑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确保质量,还能提高效率。
04_一个有用的工具
在工作坊的学习实践中,熊洁老师传授了很多工具,绩效 = 有价值的(成效) / 行为(代价),从BEM模型六层着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开展绩效改进项目在考虑投入的同时,更要关注成效代价比。 而在贡献价值这个点上,大家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但也是最容易出现分歧的,熊洁老师给大家画了一个图: 有企业学员发现,日常存在很多工作都是混乱的,在要进行的工作做横向比较,哪个问题容易解决,哪个问题暂时难以解决,能否合理分配工作时间,运用这个图表就高下立见了,要从容易解决而价值大的问题做起。 熊洁老师一针见血,“简单来说,这就是先吃肉,后啃骨头。”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明明应该是最简单的问题,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却忽略了,场中学员疾呼,“我错了,我为啥有肉不吃呀?!”现场响起一片欢乐的笑声。
05_尾声
“这2天1夜的学习,大家应该还挺累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注重实践,是真的耗神耗精力。”熊洁老师说到,工作坊中大家都有遇到难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工具,一步步拨开云雾,有学员感叹,“烧脑之后,万里无云,直抵目标!” “其实烧脑从课前就开始了,今年《绩效改进工作坊》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备,在还没有和大家正式见面之前,就收到大家陆陆续续的询问,‘我们应该怎么选题?’‘这个选题可以吗?’我们也一一给出了指导,帮助大家的选题有效贴切企业需求。”熊洁老师接着说,“此外,各团队小组需回到企业落地实践,工作坊还将进行持续2个月的跟进辅导。” 经过了2天1夜的学习,学员们完成了模型的“上半圆”——探索发现、选择设计,而“下半圆”——实施巩固、评估改善,还待各小组继续实践完成。 “直抵目标 快捷有效”,期待大家最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