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 行者视角

行者视角|力行近乎仁与企业家精神

2025-08-17 来源:本网
分享:

  在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组织的第一期“三生有幸共创营”活动中,蔡孟曹老师提出了“智仁勇”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

图片

  蔡老师讲,“智仁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蔡老师讲,一般的概念,很少在《论语》中有两次的论述,“智仁勇”分别出现在《子罕》与《阳货》篇。《子罕》‌篇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进一步讲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又‌明确将“智仁勇”称为“天下之达德”,认为“智仁勇”三达德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要素。

  蔡老师讲,人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不惑、不忧与不惧,孔子也有忧虑,但关键是“不”。怎么可以说不呢,就是要好学、力行与知耻。一个人好学、力行与知耻就可以无限接近“智仁勇”。

  我问蔡老师,力行近乎仁是不是知行合一的意思。蔡老师讲,什么是仁,有些人说,“仁”是两个人的意思,我和你,我和别人,我和社会,我和世界的关系,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旋即,蔡老师讲,什么是仁,有什么果实的内核叫“仁”?花生仁、核桃仁、杏仁、榄核仁等等,蔡老师讲,“仁”就是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能够自我成长的东西。果实的仁,柔软的存在,却能够破开坚硬的外壳,自由地生长,仁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蔡老师讲,仁就是生命的力量,每个人内在的良知与良能。蔡老师做个拆字游戏,“仁”就是人立于天地(仁右边的“二”,意思就是天与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怎么与天地并三,就是有“仁”,至诚尽性,良知清澈,赞天地之化育。

  参加“三生有幸共创营”活动的有二十多位企业家,我们是通过三天的学习与互动,探讨企业家们如何构建自己未来的人生体系,在生命、生活与生意中获得平衡。如何在身体与精神的双辟谷中,致虚极,守静笃而思考未来。

图片

  中国企业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确实需要建立中国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商业伦理与底层文化逻辑,明白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价值。

  毕竟而言,现代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念主要还是来源于西方的宗教与哲学,中国企业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构建自己的品牌及话语权,确实需要思考中国企业的发展会给世界及人类带来什么新的价值。

  儒家文化是大部分中国人重要的文化根基,“智仁勇”应该是有精神追求的中国人立身之本,由此而达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与社会理想。这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支柱与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知行合一,力行近乎仁,理解“智仁勇”对于企业家人格的塑造,努力按照“仁”与“义”的方向去塑造自己与企业的人格,企业家们与企业,就是推动经济转型、探索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力量。企业家所有的实践与探索,都是力行,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修齐治平的重要内容,这就是现代的企业家精神,也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精神、士的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蔡老师在共创营的共学证书中写到,“这份证书,是你带着觉知再出发的凭证。愿我们能以这份通透去洞见未来,在乘风破浪处安常处顺,于烟火栖居时精进诚明。生机盎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