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终于要在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前半生未曾料想到的事情。十年前,时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秘书长的玉娟建议我在促进会公众号“岭南商道”下写“行者视角”专栏。今年3月份,在“行者视角”发表十周年之际,我写下了《十年行路,千里回眸》的文章,回忆“行者视角”及我个人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及个人思想上的成长历程。
我以前经常听朋友说,人不要高估自己两三年能够取得的成就,但不要低估一个人坚持十年所能取得的成果。年轻时候没听明白这些道理,而不知幸运还是不幸,筹备及创办促进会让我没有办法选择其他的人生路径,今年不知不觉就迎来了促进会二十周年的纪念生日。二十年的协会,十年的“行者视角”,当我们以十年为周期来思考人生、事业及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慢慢可以拥有一种展望更长周期的能力。
十年间,从企业到产业,从企业经营到哲学,从社会组织到社会发展,从商业文化到新商业文明……我所观察与思考愈发深入到本质,从单一视角扩展到多元维度,“行者视角”在业界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2021年底,我有幸受邀成为《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经观”)专栏作家,在报纸开设“微观世界”专栏,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交流、分享。
与《经济观察报》的合作缘起于邹卫国副总编在网络上看到我所写的《中国制造新势力》文章,而后约记者专访我。专访文章《对话谢泓:“小巨人”改写中国商业文明》见报后,经观邀请我在报纸写作专栏。于是,此前几乎没有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经观专栏的写作。
经观专栏写作的三年多时间里,我通过与读者交流,得到新的启发与思考,视角进一步丰富。经观每篇文章大约要写个七八千字,文到深处,才见真章,心流涌动,与内心对话,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这时候我才明白,文章也是一种修行。
在人潮汹涌、熙熙攘攘的大世界中,有一群人,经营一份报纸,温和而恬淡,坚守而坚定,慈悲而智慧。我认识了经观的很多朋友,执行总编辑文钊、副总编辑陈哲,还有高若瀛等很多很多的记者朋友。邹副总编与高若瀛鼓励我,说很多人在经观写作专栏,后来就结集出版了书籍。但我感觉专栏文章内容比较分散,可能难以成集出版。
邹卫国副总编很关心制造大省广东的企业发展,每年都会来广东调研企业与经济发展情况。在一次关于疫情之后经济发展的调研回京后,他与经观同事做了一个题为“生生不息”报告。邹卫国副总编思考,企业更像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的过程,而不是用蓝图造房子、造飞机的过程。企业是生物学,是DNA展开,不是蓝图,不是机械学。他思考经济究竟怎么样、怎么办,是什么阻碍了企业的生生不息,中国经济信心来自哪里?
中国社会、经济界总需要一批批悲天悯人的学者,他们在中国经济一日千里的时候,提出一些冷思考;他们在经济低潮时候会走进企业,感受企业家的探索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渴望看见中国的未来。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中国的南方,因为改革开放,涌现了一批批的企业家,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及商业文明出现以来未曾有过的一个群体。是他们的创新创业,是他们的坚韧不拔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与家国情怀,使到他们总能在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于无声处出奇迹,他们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是面对各种打压而仍然蓬勃生长的力量,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良性变量。
我在广东这片市场经济的沃土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制造业的生态链、创新链,制造业企业的出海与国际化,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无疑都是在加速中国制造业进化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创新创业企业家的沃土。它从不缺乏创业的激情,从不缺乏市场的灵动,从不缺乏创新的勇气、从不缺乏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我坚信,只要这片热土在,只要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的梦想仍在,我就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而我所要关注的,还有它们存在于中国经济,甚至于世界经济的底层逻辑、文化逻辑。我因此不断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而言,它究竟是破坏,还是贡献,它的出现,为何导致了全世界经济结构的坍塌?
我去过很多国家,思考为什么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上的很多人类还会陷入无尽的贫穷,发达国家还是极其少数的存在?我理解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渴望,但资本逻辑下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对于它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中国商业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向,既要抛弃初期照搬照抄西方商业文化的做法,又要告别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成为官僚体系附属品的角色,这需要发挥中国企业家创新、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精神。企业的使命是实现社会幸福,商业的本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此而构建基于人类商业伦理的新商业文明。
我近期在《经济观察报》的专栏文章写到:“中国正通过技术实用主义开辟新战场:不是追求绝对技术领先,而是用成本重构、场景深耕和生态协同,重新定义全球的创新规则。”在中国工业化所带来的全球制造生态中,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均有实现工业化的普惠可能。
2005年,我在筹建促进会的时候写了三句话,“努力使协会工作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努力使协会成为令人尊敬的社会组织,努力使企业家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群体。”二十年过去,虽然这个目标难以实现,但我觉得这是促进会及我的初心,每当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回想到我们的初心,就有了向前的动力。
《经济观察报》的朋友认为我专栏的文章虽然涉及多个话题,除了制造业的创新、出海,企业的商业模式、数字化,偶尔也会有关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但所有文章都有一个底座,就是对于中国新商业文明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探讨。
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现代政府、现代商业与新社会组织的共同治理,社会建设必须既有底座,又有生态,才有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动能。中国士的精神就是修齐治平,为国家计,为天下计,天下万物本是一体,人类命运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国新的商业文明,就是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这应该是中国商业的正道,是中国制造业的新出路。
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的感谢十多年陪伴的促进会同事们,感谢玉娟、薛飞,特别感谢促进会的何平,编辑功底非常扎实。要特别感谢十多年来相伴成长的企业家们,石华山、朱康建、刘小锋、陈险峰、许桂萍、陈日铃、尹育航、温小燕、钱炫舟、陈明汉、庄沛锐、许冠等等,他们是与促进会相伴历史最长的一批企业家,他们的创新思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迪,他们对我的帮助是无私与慷慨的。感谢我的家人,是亲人的爱与陪伴,给了我勇气,让我渡过了艰难的岁月。
我要感谢余志川老师、李青老师、丹蕨老师、蔡孟曹老师。我从2012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阳明心学,是哲学给予了我新的生命。记得我在2021年7月份参加丹蕨老师在青海的阳光牧学与拉萨的修学中,感悟了山的庄严,水的灵动,而庄严与灵动是统一的。那瞬间,我也好像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探索中去,才会真正理解慈悲和爱。
2025年是促进会成立二十周年,企业及产业发展,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是我服务与研究的两个维度。过去更多地研究企业、制造业的成长,未来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社会组织与中国社会力量的成长。没有中国社会的成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缺乏最为重要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也或将是昙花一现。
为此,我希望结合促进会成立二十周年,再写作一本新书——《我在协会工作二十年》(暂名),以我在促进会工作二十年为引子,思考中国社会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再次感谢《经济观察报》的文钊执行总编、邹卫国副总编,还有高若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