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体现了企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纳税光荣,它的社会逻辑是什么,就是有能力的人必须给社会多做贡献,那是社会精英的自我自觉。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能力、禀赋所产生的收益体现在第一次分配中,就是有能力的人赚钱多。而税收体现的是第二次分配,就是有能力、收入高的人多交税。
但为什么企业会偷税漏税?笔者认为还是环境使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偷税漏税。前面的企业家,不怕税负高,就怕不公平。当一个行业税负不公平,会导致行业恶性竞争。比如前面讲的宁波博汇案例,不同地方对产品认定的税率不一样,也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
有企业家反映,更多企业能够偷漏税的,不是企业自己多有能耐,而是一些税务咨询机构怂恿的结果,这里面就有“内部人”操作的痕迹,就如文章前面所讲案例。
因为有“中介”与“内部人”,很多企业面对问题时候,更多愿意妥协、息事宁人,反而导致企业不规范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规范,相对较好,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这种问题越是严重。
有一个加油站,存在着不规范,整改要花几万元,部门来检查,每次都给几条烟、几斤茶。几年以后,老板就突然发现,如果当时花钱,早就把问题给整改了,哪用每年都花钱,得不偿失。不过,因为彼此“不规范”,就把隐患留存在社会、留存在未来。当然,情况也不是这么简单,老板花钱不是在一个事上“摆平”,而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不规范的操作、不规范的社会管理,就为社会的公平竞争与安全留下巨大的隐患。一方面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管理的进步。
有位企业家反映,一个生产芭比娃娃企业,其原材料比例大约是50%的油+50%树脂粉,而低档的芭比玩具比例是3:7,比例变化是因为油的价格高,粉的价格低,但按税务部门的规定,3:7或4:6与工厂的实际进项不符。本来企业可以与税务部门进行反映,但更多企业还是习惯花钱办事让地方管税人员摆平此事。
企业家还反映,一家浙江的企业在广东某地开办玩具企业,反映该公司纳税是以电纳税,每度电按产值20元计算,税率13%,每度电需要上缴2.6元税收,以每年50万度电计算,一年要纳税100多万。而该老板的老乡在浙江生产同样的玩具,基本不用纳税。
企业家建议,企业纳税规范,应该从税务部门规范开始,税规也不宜粗放、宽泛、界定模糊、多变,也不应该给“内部人”空间。税收征管需要多征求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