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 行者视角

行者视角 | 走长三角,看珠三角之沪篇

2024-04-28 来源:本网
分享: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硅巷创邑实业副总裁黄志伟讲:“在上海做旧区项目改造,做创新,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笔者跟随广东省委统战部长三角新阶联科技创新调研组到上海,主要是了解与学习“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的经验与做法。

01

上海的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

  “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缘起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与上海青年的一次座谈会。面对上海社会老年化的趋势与青年创新创业的氛围问题,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导的“青年50人论坛”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上海创新创业青年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

  笔者认为,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找到它破局之点,才能够事半功倍。安徽合肥,经济落后地区,资源有限,必须集中资源,挖掘合肥的科学技术力量,并以此为杠杆,撬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上海的破局点是城市年轻化、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上海经济有它优势自不必说,但其劣势就是必须在存量里面做提升,这就非常考验上海人的智慧与能力、担当。

  不过,“螺蛳壳里做道场”好像就是上海人的当家本领,顶层架构,精致构划,极致创新。要不,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经济发展,如何做到历久弥新、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呢。

  经过过去4年的打造,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品牌论坛。上海恰是通过“青年50人论坛”的打造,通过开展各种分论坛、研修营、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圆桌会,聚焦了上海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资源对于青年创新创业的投入,形成上海良好的青年创新创业氛围与生态。

图片

02

长宁的上海硅科创街区

  接待我们调研组在长宁区调研的是长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罗清同志。交流中才了解,他原来就是上海市新联会的秘书长,他一开始便参与了首届“青年50人论坛”的策划、组织与执行工作。

  长宁的“上海硅巷”项目缘起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旧址与其所形成的产业生态,在长宁路、定西路、愚园路、武夷路等街区合围而成的1.48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长宁科创转化的“策源地”、科创产业的“示范地”、科创生态的“承载地”、科创人才的“集聚地”。

  “硅巷”的概念,相对于“硅谷”而得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纽约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组成的虚拟园区。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街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

  硅巷的发展,是纽约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如何通过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让老城重新焕发活力的命题。

  长宁区在硅巷科创基地的建设中,提出了“三区联动”与“三生融合”的概念,学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

  笔者在广州,多次接待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组委会的客人。米兰人讲,意大利每年四月份的米兰时装周展览面积超过七十多万平方米,规模超过上海进博会,但它不像广州的广交会与上海的进博会新建展馆。米兰是将整个时装周化整为零分布在整个城市的原有空间,让展览融入城市生活,时尚融入百姓生活,现代艺术融入城市建筑与历史。

  长宁硅巷在改造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设计和改造,许多古老的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长宁硅巷还注重绿色生态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通过建设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升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与硅谷不同的是,硅巷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城市中心城区有更加便捷的生活设施配套,有更丰富的人文环境,有更加悠久的历史。笔者在一篇意大利游记中写到意大利罗马旧城的旧建筑:“和历史一同生活,人类才会尊重过去的历史,感恩过往的一切,才会安详的面对当下的生活。”历史也会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灵感,科创回归城市中心,是工作与生活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

  笔者问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宇翔,黑湖科技,为何选择在上海旧城创业。宇翔回答:“这好像是一个反共识的决定,但对于我们来讲长宁是最适合的。第一,虹桥枢纽,机场和高铁让我们跑工厂或客户来上海非常方便,到公司就15分钟;第二,长宁区主打数字经济,过去是消费端的拼多多、携程、饿了么之类的,现在是黑湖一类的企业服务的,有非常多支持政策,比如我们突出贡献的员工落户很容易、黑湖场地政府成本价给我们等等;第三,员工方便,年轻的员工还是注重个人生活,都住在市中心,不希望公司离他们太远,我们很多员工走路上班;第四,营商环境很好,政府简单高效,不折腾企业,很多事情app上就能搞定。”

  从旧城到新城再到回归,从工作到生活回归,从园区到街区,从边界到开放,从过去的纯工作维度,到生活方式全面回归。回归,是当下每个个体生命状态对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全新诉求。

  长宁硅巷的探索,不囿于经济增长的探索,它给笔者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其一,经济发展,城市老城区如何破局。其二,存量经济年代,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其三,个人工作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觉得它答案应该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就业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增长相对低速是不是全是坏事。这种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新的维度,新的生活诉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图片

03

值得广东借鉴的经验

  一是如何思考广东经济破局的问题。

  广东经济发展连续35年居国内首位,这给广东既带来荣耀,又带来巨大的压力。

  实际上,广东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经济结构是围绕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体系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虽然广东外贸国内占比从最高的 40% 回落到现在的 20% 左右,但它仍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外贸经济体。不仅如此,广东的整个经济发展也严重依赖外贸,是外贸供应链,也是全球供应链。

  但随着中美贸易战,广东经济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如果找不到可以替代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影响广东经济的持续增长。

  虽然广东工业门类齐全,制造效率世界领先,但相对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在全世界的定价权、话语权不足。广东品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足,在国内,甚至不如浙江、福建一带的制造业企业。

  2020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东是经济大省,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广东经济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也是广东为中国经济发展破局的命题。

  安徽合肥从作为经济落后区域敢追破局,还是有空间、有路径、可选择的。上海社会老年化趋势发展活力不足的破局集中在一个城市的存量空间。相对而言,广东当下的经济破局,它更加全面、更加复杂、更加艰难。

  不能解决广东经济“双循环”发展问题,广东的制造业,就只能出海,紧跟原有的经济全球化体系,继续以外循环为主、外向型为主。

  二是经济破局也有它的时代逻辑。

  上海硅巷,它的逻辑是年轻的创业者回归老城区。当然,创业需要资本,而上海老城区不缺的就是资本。事实上,不仅纽约,伦敦、柏林、巴黎、东京等城市,也都在积极探索老城区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这些城市通过改造老旧建筑、优化公共空间、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老城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创业态,一种回归工作与生活的科创业态,在不同时代,创新创业的主体有不同的诉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生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以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依托城市化,但未来并不一定。过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像是一种理念,但今天,它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就是时代逻辑。

  安徽合肥的崛起,跟当年广东经济崛起的逻辑不一样,广东的崛起,就是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工厂。合肥的崛起,是中国科创塑造中国制造新价值的大时代。

  广东深圳也有科创,但它的属性,还是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也因此,会对全世界的产业价值链造成冲击,影响世界的经济格局。

  广东经济破局的时代逻辑,无非两点,其一继续工业文明主航道,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完成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必须深度打造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全部应用场景,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其二是国际化,这里不赘述,笔者最近有很多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文章。

  笔者调研上海时候,虽然上海制造业整体不如广东,但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与人工智能比广东有优势,他们也在努力打造各种制造应用场景。基于中国软件发展的环境不如美国,一般企业会采取软件硬件化的模式,一旦路径走通,软体在上海,硬体在江浙,那广东制造的升级就非常有挑战,特别是广州。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时间与代价。

  笔者跟全球的一些专家曾对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有过交流,认为2023、2024可能是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但再过十年看,可能2023、2024 是全球创新创业最好的年度。

  全球与中国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周期。一方面,中美博弈会使全球形成美国体系、中国体系的不同经济结构。美国制造业供应链采取“友岸外包”,“去中国化”意图明显,中国高科技“补短板”也是在建立新的结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会重塑制造业及未来社会,产业数字化属工业革命范畴,社会数字化可能会诞生新的人类文明,元宇宙可能是这么回事。

  广东必须准确找到自己经济发展时代逻辑与破局点,找不到就会事倍功半、资源就会分散,就撬动不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广东不能把经济和资源花在招商引资上、工业地产上,那是上一个周期的发展模式,以土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发展模式。

  2001年前后,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林树森提出“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广州战略时候,深圳任正非在讲“华为的冬天”,于幼军在感怀“深圳被谁抛弃”,深圳没有广州的产业基础、土地资源不足,不能跟广州比临港大工业,于是开始深度布局科技创新,才有了十年后实现对广州的超越。

  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有长周期,需要牺牲一些短期的利益,需要付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代价,这要考验执政者的勇气与决心,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

  四是成立产业创新百人论坛的建议。

  今年,有很多学者认为,全球商学院的商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商业实践十年以上。中国的Tiktok、拼多多、Shein的模式是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何它会在中国崛起,美的现在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厂等等,这些商业理论,特别是涉及中国商业的研究严重不足。

  而企业家更关心的是未来的经济周期,广东企业有哪些机会,广东制造的破局点在哪里,企业如何在新的经济结构里创造新的生态位。破局需要破圈,激荡思想,激扬文字。

  其实,广东的产业界,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新生代的企业家、科学家,他们都有话说。学习上海的“创新创业青年50 人论坛”,筹建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产业创新百人论坛”智库,以年轻的企业家、产业专家为主,搭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创业创新的交流平台。加上对广东经济发展模式顶层设计的讨论,提高广东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趋势发展的能见度、辨识度,挖潜新动能,发展、引领与培育广东新经济发展的平台型企业、创新企业,培养一批广东制造的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

  早年笔者读大学时候,便开始关注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这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全球智囊组织,研究未来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  图片

04

结语

  笔者认为,在变革的大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思想,去引领产业的未来。

  开放的论坛,开放的思想,时代的格局,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