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 报告解读

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迎来重磅政策支持

2020-06-24 来源:央广天下财经
分享:

  编者按: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不少外贸企业选择“出口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近日,“出口转内销”再次迎来重磅支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01 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

  受到疫情冲击,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订单取消、延期等困难,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不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还需要面临标准、知识产权等门槛。

  白明:任何国家都有各自的门槛,美国有美国的标准,欧洲有欧洲的标准。有部分企业对国内的标准并不是特别熟悉,所以他们要尽快适应。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在2020年底前,对依据出口目的国标准生产、而且相关标准技术指标达到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出口产品,因疫情影响转内销的,允许企业作出相关书面承诺,通过自我符合性声明的方式进行销售。外贸企业要对出口转内销产品加贴的中文和外文标签、标识的一致性负责。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建议,疏通出口标准和国内标准,以缓解外贸商品库存积压的问题。

  李志强:出口产品的标准和国内的相关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要进行有效对接,甚至是互认,使他们进一步便捷在国内销售。


02 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

  实际上,国内外标准也正在对接,并推广实施。文件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并将 “三同”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所谓的“同线同标同质”,指的是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白明说,这一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内外销转型,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接国内消费升级。

  白明:前几年国家主要是从食品的角度,推出‘三同’的标准,对出口的和内销的食品一视同仁。那么现在‘三同’逐渐扩大到消费品和其它的工业品,我认为实际上也是让中国品质要接轨,去对接,对于企业来说要适应起来,我们都是要高标准严要求。


03 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

  不过,由于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国内市场后,缺乏知名度、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此,各地商务部门联合阿里、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置外贸产品专区等,帮助外贸企业搭建转内销平台。《意见》也提出,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政府应该主动“拉一把”。

  孟凡利:政府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组织企业去一些国内的综合性电商平台去谈合作,去给他们去做一些推荐和广告,也在一些垂直电商去做一些深度的合作。

  对于企业来说,也要练好“内功”。《意见》提出,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回升。鼓励外贸企业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面对疫情冲击,青岛柏兰集团将生产方向调整为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火锅底料、辣椒及香油产品等,并开展线上营销,销量大幅提高。

  柏兰集团电商部负责人纪瑜:以前线上销售主要是以代理商分销的模式为主。疫情之下,我们通过淘宝直播、网红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媒体的一些推广手段。仅两个周的时间,销售额就过了1000多万。


04 出口转内销一举多得

  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转内销的保障力度。白明说,这些措施的出台,将帮助外贸企业更顺利地转向国内市场,对于稳住外贸基本盘将起到重要作用。

  白明:现在的稳外贸措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实际上出口转内销的措施,让企业有活干、有发展。他们的贸易主体还在,竞争力还在,希望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