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 大咖论道

北京大学叶静怡教授:向新型工业化远景目标奋进

2020-12-29 来源:本网
分享:

  “我和我的促进会——风雨同舟·相伴成长”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15周年年会暨“2020年度岭南好企业”颁奖典礼,已于12月28日圆满举办!

  活动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静怡,分享《向新型工业化远景目标奋进——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下为演讲全文,摘编有删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静怡

  非常感谢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邀请,在促进会15周年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作分享,更具特别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与各位企业家分享一些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学习体会。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远景目标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此次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正式明确地把中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列入其中。“十四五”规划也把相应的内容写进去作为一个明确目标,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产业基础要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也被列入到“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中。这样一个远景目标的提出,其实是基于中国现在工业化的发展情况阶段性地提出来的。


01 工业化是摆脱贫困、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

  何为工业化?在座的企业家可能都很清楚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就是指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的份额不断地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先进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落后的农业部门被加以改造。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r Arthur Lewis早在50年代时就给我们指出,工业化是落后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工业化是落后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传统的农业里是没办法找到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的。我们把这些条件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三个方面:1.传统农业是以家庭经营为单位,自给性为主,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本,这些非再生性资本的规模不可能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持续增加的人口规模就必然对有限的土地形成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所以收益规模是递减的,没办法逆转。2.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的,速度极为缓慢,远不能抵消人口对有限资源形成的巨大压力。3.传统的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单位,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化的分工并收获规模效益。所以在传统农业里是没办法找到经济起飞的条件的。

  那么这个起飞的条件在哪里?就是在工业化。1.现代工业使用的是诸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再生性资源,这就意味着它的规模是可以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扩张的,而且扩张的速度和规模是可以远远大于人口的规模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在工业部门内部,平均每个人拥有的资本量且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必然地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2.现代工业部门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抵消人口的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下降的趋势。3.现代工业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的,分工就能够提高专业化的程度和工人的技巧技能,也就是为各种各样的机械的出现提供了最基本的基础,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从学理上,我们已经发现,只有工业化才能使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国强民富,这样一个基本的学理结论已经被大量的观察性的统计数据所证明。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均收入水平持续上升的国家,几乎都是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为条件的,工业部门在GDP份额的上升与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我们没有时间给大家展示太多国外的数据,但是我们要给大家看的是中国自己的数据,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从50年代开始就加速工业化,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开始,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跟上,全面地发展。所以工业化是推进中国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升、国家强大的重要力量。

  图片


02  中国工业化的辉煌成就

  中国工业化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在座每个企业家所付出的辛劳以及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这个结论大家前几年就已经听过了,如果把我国近100多年的数据统计起来,大家对我们的工业化历程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工业化的占比就10%左右。共和国建立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个长足的进步,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就是本世纪初我们加入WTO没多久,WTO为制造业发展的创造了了特别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所以在那段时间,我们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比有了高速的发展。这几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已经追过了第二产业,所以我们现在的制造业是稳定在国民经济中的近40%比重。

  那如果把三大产业中制造业的变化,放到和现在世界上几个制造业强国相比,我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最早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在上个世纪的工业产值是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好的制造业强国;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而发展到今天,英国已经是在五个国家里的最低线,美国现在是仅次于中国在第二个位置。在上个世纪初之前,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总量还是不如中国的,因为他们的经济体规模很小。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急剧的滑坡,然后开始上升。在世界五大制造业强国中,我们看到中国已经走到了最前面,这是特别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个成就。

  我们从另一个截面的数据来看:2017年五个国家工业附加值在各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最高的是中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德国,然后是美国和英国。所以无论是从国内三大产业的占比角度来看,还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都毫无疑义是第一大制造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崛起,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挑2个具体数据来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2年以后,中国的工业产值增长了683倍。同期,日本仅增长了18.5倍,德国增长8.2倍,美国增长5.1倍,英国增长2.6倍,我们看到一个老牌的、最早进入工业化的英国正在制造业方面衰退。如果从排队来说,我们是在本世纪开始一个一个地赶上前四名国家的。2000年我们先超过了英国,2003年超过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1年超过美国,现在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大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按照Lewis的理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因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远比农业的劳动生产力要多。简单地拿一个数据来比较,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2019年差不多接近100万亿。另外从人均收入来看,1980年的国内人均收入只有194美元,到2019年已经突破1万美元,人均收入突破了50倍。这都得益于我们推进工业化。

  第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产值的增长,还体现在中国的工业部门内的增长。按照联合国给定的关于行业分类的统计,中国拥有全部41个门类,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中国在全产业链条的意义上仍然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这是从上个世纪末一直到最近门类的变化情况。2008年,我们有39个门类。最近,联合国拓展到41个门类,中国全部都有。

  第三,中国所取得的工业化的成就还表现在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的主流。大家可能会问,你怎么定义先进制造业?因为在网上、在不同的讨论平台,关于先进制造业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这里引用的是我们院的一个老师做的一个研究,这个研究采用了中国2011年-2015年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定义了升级以后的先进制造业应该是什么样的行业。

  上个世纪,我们用同样的指标来统计,先进制造业不足3%。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已经达到了52%,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已经在我们的制造业里占大头,当然不是90%、100%,但已经超过了50%。

  这就是中国10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因为如果没有这些非辉煌的成就、没有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中国是不可能创造那么多的就业机会的,为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业机会创造的背后就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所以辉煌的工业化的发展就是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而且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门类齐全很重要,这个门类齐全就可以让我们抗御很多外生的冲击,如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转而演变成的实体经济的危机对我们的冲击。由于我们的门类齐全,中国有句老话,东方不亮西方亮,就使得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有一个大的回旋余地。

  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化现在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继续创新、不奋勇向前,我们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三明治”的制造业国家。底层会有来自劳动力成本更低、环境成本更低的国家的竞争;从上层意义上说,如果我们不创新、不奋进,我们就没有能力与在制造业处于高端的国家的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夹在一个“三明治”的空间里,是没有多少空间可发展的。

  图片


03  迈向新型工业化业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工业化数量增长不等于质量、效率的增长,制造业大国不等于制造业强国。

  目前来说,我们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制造业领域。虽然我们有52%的先进制造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中低端制造业,所以需要企业家奋进、共同努力,从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向高端制造业领域推进,提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产业中的比重,通过技术创新逐渐实现改变。

  中国尽管在全产业链条上有优势,但在部分产业链条中却处于劣势,还不拥有自己的关键技术,尤其是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以致不得不去向外国公司购买。

  在此背景下,我们在认识自己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所面临的挑战。所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提出要加强、加快发展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业强国、质量强国。

  企业要跟上新型制造业发展的三大趋势,简单规模为:

  第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和技术来促进产业水平提升和价值链升级。

  第二,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第三,更强调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坚决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要跟上这三大趋势,我们是有信心的。中国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优势,我归纳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外国人不一定有的优势:

  第一,人口规模。人口是一个基数,是我们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条件。有了13亿人口的规模,我们要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这就奠定了一个最基础的供给和需求角度的条件。把美国、日本等所有国家加起来目前还达不到我们这样的人口规模。

  第二,人口素质。我们不仅仅有人口数量,还有人口素质。因为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这个普及化不一定是我们上标准的大学,而是根据制造业的需要、根据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各色人才、各种各样的技术专业的培训高校。这就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准备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条件。过去外来务工人员为制造业的劳动密集成本优势、工资低廉准备了很好的人口优势,但是现在中国越来越大的大学生规模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一轮红利。华为说“我有5000名技术人员在做操作系统”,其他系统得多少人?当然,华为是面向全球招纳人才,我们中小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可以得到,适合我们的发展需要。

  第三,产业政策。大家知道,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推动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服务于核心科技的突破,协调新型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会给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带来极大的激励,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政策不以所有制为转移,也就是说没有人为的偏好。如果说以前是给国有企业给予更大的资助、对中小企业的资助不多,那么现在中国的产业政策已经在改变。

  中国有这三大优势,要向新型工业化进军应该是充满信心的。而在广东,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地位。中央赋予广东地区很多期待,其中一个期待就是示范作用。广东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目标就是把广东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新集散地、开放合作先行地、发展环境高地,从而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新型制造业建设中,广东省中小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愿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