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 大咖论道

精品论坛 |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大咖演讲摘录

2019-06-27 来源:本网
分享:

  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已于6月24日下午圆满结束。张文魁、沈明高、大卫·朗佩鲁、姚维兵都作出了精彩演讲,现把四位的演讲内容摘录精选如下:


中小企业的分化趋势和政策应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张文魁


  我最近的一些分析和研究给出的信息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井喷。在2013年,我国一天新设的企业0.69万个,就是一天大概新设7000家企业;但是到2018年,一天1.84万个,就是比2013年一天要多出来一万多家企业新设立。这有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改革,特别是商事制度的改革,现在设立企业越来越容易,证照合一,开户都非常方便。

  从去年至今,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这背后也有一点点不太好的东西,开办率是高的,但企业开业率和前几年比却有所下降。这是一个小小的经济在弱化的信号,但总的来说,开办的数量还是增长得非常快。所以,我们每年持有企业的数量节节攀升,六年增长了将近2000万,从1500万多一点到3400多万。这几年增长了近2000万户企业,一年增加五六百万,去年增加600多万。很多国家总共的企业数量加起来,可能都没有我们国家一年新增的企业多。

  我们现在讲,中国经济有韧性,我觉得中国经济韧性最大的来源就是每年有这么多的新设主体,这还只是指新设的企业,另外还有新设的个体工商户一年也是几百万的。一年新增的企业600多万户,还有几百万户新设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市场主体每年就是增加差不多一千万左右了。咱们先不算个体工商户,就算这新设的600多万企业,假如开办的600万,开业的有500万,500万新增的企业,他自己开办,一般还有一个合伙人开办,再雇佣一个人做秘书,就会解决三个人的就业问题,这就是一年新增300万个就业岗位。

  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经济,我们现在老讲新动能,新动能的一个很大的来源就是新设企业。

  我们总结看看,2018年实有市场主体数量1000万,新增下来是2100多万,你想想多厉害,这是报喜。

  第二、一则以忧。企业发展不易,出现分化。这个分化其实什么时候都有,但是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把企业的规模进行排队,肯定是有的企业规模大、有的企业规模小,会有这样一个阶梯。规模最大的10%的企业,规模最小的10%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它的产品会如何分化?企业竞争加剧,位于规模顶层的10%的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提高的,而位于企业规模最底层的10%的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下降的,等于是被挤压了,这个趋势就非常明显。

  中小企业分化的趋势可能与贸易战有关系,但是本质上还不能归到贸易战上, 贸易战可能是加速了、加剧了这样一个趋势。

  认清我们国内经济发展形成的格局的变化,那么如何应对?首先,中小企业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你只要接受了这个趋势,趋势是大头,企业是胳膊,胳膊拧不过大头。对于大多数行业企业而言,靠订单快速增长的赚钱方式已经远去,企业要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发展。

  此外,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有三个方面:

  从过去的一味“促进”到“促进促退”两手硬。“促退”,就是帮助这些尾部企业、半僵尸企业能够顺畅地退出经营甚至注销。

  要大力改革金融体系。中小企业的融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远远达不到普惠的程度,所以需要改进。

  大力健全和优化诚信体系。利用互联网和AI技术来发展新时期的诚信体系。


经济双升级 区域新突破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前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我们过去的GDP增长速度很快,现在的GDP增长速度和最高峰的时候相比,实际上已经减半了,我们增长最快的时候是14%的真实GDP,我们现在的真实GDP是6%稍多一点,还有可能继续下行的压力。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拐点已经开始出现。在2015年、2016年前后,我们的低端制造业的出口达到了顶峰。中国的货物出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从1994年的只有10%,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35%。G20的19个国家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比重,1/3以上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来自中国。2016年以后,这个比重开始下降。这意味着一部分的低端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有转移到东南亚的,也有转移到非洲的。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包括有一些不能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会被淘汰。

  当我们制造业在升级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要升级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消费。中美经贸摩擦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就是说我们像过去那样靠出口拉动的制造业扩张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所以接下来需要看的就是消费升级,我认为只有消费升级才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此外,我们认为未来区域方面会有一些新的突破。大家知道,我国政府有很多的区域发展战略,有粤港澳大湾区、有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今天在广东,所以我就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跟大家作一些讨论。

  我们一般把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作一些比较,有很多数字,其中最重要的数字,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是2.2万美元,这在中国算是比较高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只是东京湾区的40%,纽约湾区的25%和旧金山湾区的20%,这是我们的差距。

  但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就有7000万人,而旧金山湾区只有330万人。所以我们也有很多优势,从未来的转型来说,我提五条建议:

  第一、一定要利用中国的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我们人多。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规模的优势、产业链的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找到自己新的发展方向。

  第二、创新优势。广东省工程师人数占全国的比重,14%左右,广东的GDP占全国的10%左右,所以广东在珠三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相对全国来讲更有优势。

  第三、城市化。消费升级很重要,消费升级里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结果不光是消费,也可以带来投资。

  第四、 目前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过去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发达国家,但是未来有可能转向新兴发展经济。2001年,广东省到美国的出口占25%,2018年是12%。未来的增量在哪里呢?一定是在东南亚国家、在其他新兴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的枢纽。

  第五、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能看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互联互通。例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广东的制造业重镇,两者能够联通。

  总体上来说,未来的发展要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就在于我们要向高质量发展过渡,如果我们能利用好中国的规模优势、创新的能力、城市化的动力和未来的新的贸易结构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那我们就抓住机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米兰产业转型的借鉴及中意合作新未来

意中联合会主席、米兰时尚周组委会主席Rampello/Davide(大卫·朗佩鲁)


  我们研究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成功,其实是有很深的文化根基的,比如说设计,设计的理念是从拉丁的时代就开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时,很多城市下水道都是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在农业、建筑等方面,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

  14、15世纪文艺复兴,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那波利都诞生了中小企业,那时候的中小企业都叫做作坊,作坊是什么呢?作坊可以是一些金店、雕塑店、画画店,可以是一些设计桥梁、家具、房子的地方,这些人能够设计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从文艺复兴开始,在科学、文艺方面都非常繁荣。他们不断地传承这些知识,这就是我们文艺复兴时代作坊的特点。

  二战中,意大利被摧毁了,手工业者把各种技艺融合在一起,重新构建他们的生意,由此而诞生了一些企业。大家今天依然能知道这些企业的名字,因为他们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的。比如说伦巴底北部,以前是很乡村的地方,但是由于米兰的贵族建了很多别墅在城市的周围,米兰人想出入方便,于是慢慢建立起汽车交通产业,所以工业就在米兰伦巴底这个地区首先繁荣起来。

  意大利和中国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米兰这么小的一个城市,曾经只有120万的人口,人这么少,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却非常丰厚,有10所大学,有非常著名的蒙达多里出版社、里佐利出版社,有文人、哲学家、艺术家,大家都会彼此接触;在这也有很多设计的企业,服装时尚的设计企业尤其多,而且形成关注环境的文化,促进当地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所有的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框架,整体上我们把它称为意大利的生活方式。我们把设计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去交流,他们的知识会相互融合,创造一种共同的对文化的敏感性,他们的敏感性也会相互融合。很明显,科技正在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要记住,革新的真正主体应该是人,科技应该永远是人的工具,人永远要占据中心的位置。以人为本,是拉丁文明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为了推进中意两国的中小企业的融合、科技知识的融合创立新的工具,通过研发来促进我们和大学的关系,欢迎大家来到米兰生活, 自由地参与创作,通过彼此的对话交流,有助启发更多革新,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聚焦主业 自主创新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维兵


  大家都在讲创新,都在讲发展,我一直坚持着我们的理念,确实很不容易。即使做到今天,我认为我们仍然还是在路上。

  讲到创新,不得不讲研发和知识产权,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大概在8%到9%,有接近450项知识产权。不光投入,还要讲产出,我们怎么去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我们也一直在转型,在过去12年的时间,一个生产线最长需要交付三年,我们现在提出“4.5+1”战略,4.5个月交付给客户,1个月可以生产。实现2个月交付、2周生产,这也是我们的成功经验。

  讲到转型升级,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这里讲制造和安装调试的效率。我们在工业4.0,属于定制化生产,每一台设备都完全长得不一样,需要定制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一条流水线做非标的工装,希望未来打造10万台工装,满足全球1/4的汽车工装制造的需求。我们现在可以实现虚、实生产线的同步,还实现了大数据的同步。

  工业物联网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希望工业物联网是连接所有的生产线,对每一台核心设备、每一个元器件的状态进行体检,再对其进行治疗,提高生产线的交付速度、交付效率,治疗就是把生产线优化,以及后面的全系列维护。我们未来是连接所有的设备、维修人员的。

  们聚焦主业创新。原来我们是做LED、航空发动机、电动机各种各样的生产线的,我们现在聚焦了,只针对汽车一两个行业去做,一台车上有两三千块钱的设备投资层,全球一亿台车就是两三千亿。当然,我们提供的是一些共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基于这块,把这个产业做深做透。我们也希望借此让我们国家从产品研发到制造工程、制造效益上有一个突破。像我们最近跟一个国内的电子企业合作,希望能够降低他的20%的成本。这是我们做的让你的投资总额和单位成本最低,但是你不要找我去做最低价竞价。

  我们未来在数字制造和智能上,正在构建一个创新中心,也是解决生产线交付之前、车的生产线交付之后的运营、回收、维修、再制造,我们希望变废为宝,尽可能地把30%或者更多的回收价值再去利用。

  现在我们要去建研发部门、IT部门,一是去研发、提前规划产线,植入我们的标准,从后台运营,从提高效率、生产经营的改善等不同的角度去做更深层次的服务。其次是为了我们的管理输出,把企业的管理标准化。未来4.0不是原来的信息化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每一个都是不同产品的定制,这种情况下就要针对不同的行业构建标准的管理体系,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年,也在慢慢推广到其他领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