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阳明在水西
跟随王志纲老师考察贵州水西,古代的水西,大致在今天的贵州省毕节市区域,明朝时代贵州的政治中心。王志纲老师就是黔西人,最近他写了关于水西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王老师讲水西的历史有三位重要的人物:奢香夫人、王阳明与丁宝桢。
我在2013年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不过时隔多年,也忘了差不多了,不过该记的都在心里,那种感觉在,属于“不忘”。
但因为去年,我准备去青藏高原修习,担心广州疫情反复,去了会受到隔离,因而犹犹豫豫。后来我想通了,如果去了真的被隔离,就在房间看书、写文章,每天108个俯卧撑,原地跑步一万步,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想到这一点,我突然感悟到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那段感悟。刚好身边有《传习录》,于是把车停在路边,阅读起来。
阳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这就是王阳明在作“止观”的功夫,就是让自己专注到极点,将注意力专注到生命的当下,就是“静一”功夫。“久之,胸中洒洒”,生命进入一种明朗清净的境界。
没有了自我的虚妄后,才有了真实的超越,阳明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在此之前,阳明先生已经勘破了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唯有生死一念尚未放下。龙场悟道,其实就是勘破了人生对于生死的疑虑、恐惧所产的烦恼。烦恼的感性认知与生死本身是两回事,生死是生命状态,而生死烦恼,是自我认知上的感受。至此,阳明才破了生死关,即了知生死与生死苦恼,知道了生死苦恼不是生死带来的,而是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带来的。
我去青藏高原修习是一回事,因为害怕隔离所带来的烦恼是一回事,我也有点勘破何为生命的真实,何为自我的烦恼。人生所有的烦恼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基于烦恼所建构的认知体系也不是真实的存在。回到生命的真实,就必须去除自我的狭隘,回到洋洋洒洒的内心世界。
我就用这种感觉,去重复阅读《传习录》、《道德经》、《庄子》、《大学》、《中庸》等等著作,也常常感觉“胸中洒洒”。因为没有了我知我见,比较容易感悟圣人胸中所流淌出来的心迹,文字再也不是障碍。
龙场悟道后的阳明先生,也在内心默念《五经》之言证之,与圣人心迹莫不吻合,至此阳明先生对自己的体认再无疑虑。
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在修文县,历史属于水西的贵州宣慰司,是因为奢香夫人修驿道的缘故,才有了水西九驿。王阳明被贬贵州,就在龙场驿当个小驿丞。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风光,莫不如此。
02 王阳明哲学在中国
我并非严谨的学者,也更不是哲学家,我研读中国和西方的哲学著作,很多都是一知半解。但我坚持阅读类似阳明先生的著作是因为我总想不切实际地探究一些久久萦绕在我胸中的块垒,希冀搭建一个现实通往理想的桥梁。
因为我不是专家,总觉得中国儒家、道家,包括佛家,讲的很多都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因为,如果是真理,就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往现实去讲,去实证,往往有偏差,就成不了大家。不像西方哲学,定概念、建标准、成系统,然后不断论证、发展与建构理论体系。我觉得阳明心学在中国来的太晚,其体系还不能被确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满清就入主中国。
虽然历史上儒家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但儒家思想系统虽然有诸多主张,但社会实践中如何形成方法论、制度建设去让思想落地,可以总结的,却少之又少。比如中国的“以人为本”、“君轻民重”、“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如何落地。反而落地的是中国的法家系统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实践。
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的优雅、形而上、朴素及辩证,但思想一旦成为工具,就容易成为社会的桎梏。比如,朱熹先生就把儒家的思想体系弄成一个大系统,八纲目,纲张目举,好大气魄。后来中国的科举就按这个来,这就是应试教育、八股文的开始。中国社会精英都在玩高级文字游戏,中国哪有先进生产力产生?
中国哲学史也有一个很特别的人,六祖。当时的社会主流不是六祖的思想,而是神秀。神秀精通佛理、玄妙精微。我在西藏看过辩经的场面,什么是拈花微笑,很有味道。因为我也经历过一些辩论机锋,甚是欢喜。那是读书人的游戏,普通老百姓哪能有这种闲工夫。六祖自己不识字,但就是这个“不识文字”,才能够穿越文字本身的种种障碍,直接圣人心迹。所谓悟道,就是直接圣人心迹,六祖没有文字相,王阳明到了贵州水西,没有文字可言,又经历生死,才有了石破天惊、平地惊雷的那一悟。
王阳明的思想发明有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早年也学习朱熹理学,只不过有一次去格竹,格了七天七夜,没有格出理来,还生了一场大病。他开始怀疑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天下万物就有万理,哪能逐一给格出理来。龙场悟道,才把他的思想给建立出来,“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通过“格物致知”,误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生万物、心也生万法。
我们在水西参观的象祠,有王阳明的《象祠记》,里面大概有三个关键字:“善”、“化”、“义”。人本善,之所恶,良知被蒙蔽,一旦拔开乌云,见到天日,良知呈现,都可以教育好的。因此,纪念象,有意义,也合适(宜也,义也)。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中肯非常重要,《传习录》有很多王阳明的书信,一个字,“中”。中肯、中庸、合适、合时、恰如其分,孟子称孔子“圣之时也”前面夸了三个人,圣之任、圣之清、圣之和,都是讲这个意思,但圣之时境界最高。
王阳明有一段关于“中”的论述,“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非常玄妙,但这里不做解释,大概的表达是当我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一切变化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圣人就是把握世界万物本质的人,所以才能“发而中节”,才能够“允执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理解人性中的“危”,不理解道的“微”和“弱”,如何感受“中”,过犹不及,就是大学问。
怎么做到中,静坐、致良知、此心不动。王阳明完成对宁王的平乱以后,他的学生钱德洪问“用兵有术否?”阳明先生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王阳明的哲学是中国的实践哲学,是实证哲学,不是中国读书人喜好的悬空论道,又不是不沾世事的枯木死灰。王阳明心学,生动活泼,充满实践探索精神。但如何静不悬空,动不逐物,不能玄之又玄。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认为四句教中除了心是无善无恶,连意、知、物也是无善无恶,一切都无了,社会实践如何有个抓手,如此如何进行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与探索。
阳明心学也需要不断发展,特别是用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去不断丰富哲学实践的场景。
03 阳明心学与企业创新
王志纲老师讲的“一生俯首拜阳明”的是号称日本战神的东乡平八郎所讲,把阳明心学当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是号称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经常讲的“敬天爱人”就是来自西乡隆盛。我办公室有一个题字“致良知”还是稻盛和夫亲题。
我最近在清华大学有个“专精特新企业”论坛讲过一个观念,在中国现代社会,有机会成为一位企业家、一位工匠,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企业家也好,他们会碰到挫折、工匠会碰到困难,他们会反省自己,会体会自己与世界(万物)有着什么样的纠缠,一旦获得解决的办法,就是心物一体,解开纠缠的时刻。
稻盛和夫曾经抱着他的陶瓷产品,在炉边睡去,醒来以后看到完美无瑕的产品,他感受到了心纯见真、感受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就是《庄子》庖丁解牛中的目无全牛、心物一体吗。
我近期另外一篇文章中有讲到:“制造业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庖丁、卖油翁之所以是大师,是他们在心物的场景交流中,超越了自己,获得了超越人生的心灵体验、哲学体验,以达到人生的新的思维境界。这可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一个精髓,也可能是中国人工作场景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形而上的话题,属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精神在制造业文化发挥的独特发现。”
企业家经营企业,是一个探索、创新、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新认识的过程,是企业家精神的全部。企业家既要掌握方法论,也要不断获得新灵感新认知,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道既是事,事既是道,企业家学习心学,千万不能学成空谈哲学。没有企业实践,就不是企业家,就不是王阳明心学。企业家喜爱各种学习,很多也是现实中的逃避。企业家内心有漏,也成了很多机构的商业机会。
王阳明讲:“身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是知”,“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有这个灵明在,可以感受万物之理,可以成仙成帝、成鬼成神、成就万物。我跟很多创新企业家在一起讨论创新,他们有很多技术创新的方法论,也“静一”,做止观,也“反者道之动”,也是去感悟每个人心中的灵明与无穷的创造力。
灵明、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体,无善无恶。人没有了自我的羁绊,心无所住,就不会狭隘,就能够通透,通透就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根本与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如神助。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相信,用着这种功夫,就可以有悟,有灵明,有新认知。这些功夫,用在社会实践的创新上,一定是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可是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这种社会实践的场景太过局限,除了带兵打仗,就是官员的一些管理方法,或称心法。而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企业创新实践中,它可以无处不在,丰富多彩。
实践、认知与超越。我以前有一个观点,艺术家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工匠也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工匠也是艺术家。艺术家超越了自己,可以感受灵明的存在,最接近上帝。创新企业家超越了自己,也接近了上帝、接近了对道的认知与体验。接近了上帝、天与道,感受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建伟业。而艺术家、工匠、企业家心所对应的不是其作品、产品与企业,那仅是其修炼的道场,心的对境,是每个人内心的诗与远方、桃花源。
企业家的社会实践、创新不仅是获得熊彼特所讲的“独立王国”,而是借着建设“独立王国”所发展出来的“心灵王国”。这都是每个人命运的真正归宿。
04 结语
王志纲老师不仅是策划大家,也是美食大家,他带我们游历水西,好山好水,好吃好喝。他在贵州希望塑造一个世界酱香型白酒的主产区概念。我们住在织金县的织金饭店,跟平远古镇连在一起总体规划、设计开发,好大气魄,叹为观止。
王老师这几天常讲,世界不缺美,只在于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所看的世界都不一样,有些人看现在,有些人看未来,有些人看风景,有些人看风景上空的世界,有些人在世界的上空看苍生。
那都是我们的心,在不同的世界中扩展我们的认知,又在新的认知边际中扩展我们的内心,同时认识全新的世界。在这无常的变幻中,就需要这点灵明,以此去成就万物,成就天下。
中国古代士大夫无法实现的理想,今天企业家群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