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巽寮湾海边的思考:逆向管理

2022-07-03 来源:本网
分享:

  周末来了惠州巽寮湾,恰好碰上台风预报。还好,惠州属台风外围,风浪不大,想去海里游泳。可是,碰到酒店管理员警告:台风来了,政府说不能下海。

  我问,有文件吗?或者有规定吗?是哪一级政府的规定?酒店回答,没有,是口头通知。我回酒店房间百度,发现惠州市关于台风预警的信息:“根据《惠州市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市三防指挥部决定于7月1日12时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并提醒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预案规定,适时启动本地区(部门)应急响应,积极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实,现在政府做事都很规范,什么情况,对应什么样的措施。如果有台风来,是什么级别的台风,对应什么样的措施和应急预案。既然有“应急预案”,我觉得政府和酒店应该有成文。如果没有成文,有可能:一是政府基层人员做事不规范,用口头通知代替行政文件。二是酒店不规范,用政府人员的口头通知代替规范性的文件。

  海边的酒店,碰到台风也是常事,应该让酒店的工作人员,熟悉政府防风的有关规定,看到政府发布不同级别的台风预报,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预案,才能够保证酒店及顾客的安全。

图片


01 思考

  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下不下海游泳也并非什么要紧的事情,但这个事给我带来思考:

  一、政府基层人员的行为规范,需要依法行政,不能随意扩大文件要求和规定。比如,四级响应,不能用三级响应的要求。四级响应如果是“海上活动要注意安全”,就不能自己理解为“不能进行海上活动”等等。否则,容易层层加码,变成扰乱正常的社会活动。

  二、企业经营,跟政府互动,也必须规范。政府有文件通知最好,政府没有文件通知的,必须找到原有文件的规定或《应急预案》相关规定,详尽告知顾客,以避免顾客违反规定或限制顾客的活动。比如,政府已经公告了防风的四级响应了,对应的措施是什么,酒店人员可以更加专业。

  三、在社会治理中,我建议政府要鼓励社会人士多监督政府的行为。虽然很多东西是小事,但没有监督行为,政府也好,运行机构也好,公民也好,都有可能缺乏法律意识。最近郑州的“红码事件”,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因为它涉及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一位政法委副书记,完全没有意识到行为的危害性。说明平常监督少,特别是来自社会的监督太少,官员缺乏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我还建议,应该鼓励社会、专业的机构,可以就这种“小问题”打官司。

  “打官司”不是小题大做,政府部门也不必害怕被告,“打官司”就是非常好的法律教育。不在小事上较真,就可能会在大事上犯错。鼓励社会多发声,多监督,社会才会进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四、社会管理中的“做空机制”。最近沈明高博士介绍美国的股市有做空机制,用市场的手段惩戒公众公司的违法行为。一些基金公司,一旦发现上市公司造假或者经营有问题,就可以做空上市公司股票,放大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这不是“利用群众斗群众吗”,只要这种“利用”是公平、透明的机制,那么比政府的监管就会更加精准、细致、透明、有效和事半功倍。

  社会管理的“做空机制”,就是利用社会力量,放大违法的后果,以起到监督作用。

  五、政府要做好裁判的角色。一是出台游戏规则,二是严格按规则办事,三鼓励各种专业机构提出质疑,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政府不要过多的参与社会的微观活动。

  比如,防台风,既然已经有了应急预案,政府人员不是通知基层干什么不干什么,而是检查你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应急预案的落实程度。是制度性的检查,而不是临时性的指导。文件与制度的形成经过系统性思考和论证的,临时性的决策有经验成份,容易随机。社会要养成系统性作业的习惯,导向制度性安排的结果。那么,社会行为会更加的专业与规范。

  在国外,有飓风有台风,也有专业的滑板运动员要来训练。如果文件规定太死板,就容易一刀切。所以,应该允许专业的机构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救灾现场,可能规定一般人员不能进出,但是民间专业的救援队呢?所以任何政策和规定,都必须预留接口,开放给社会互动及参与,其丰富性、可行性、参与性就会不断提高。

  六、最近刘强东的事情又有反复。我关心的不是期间的是是非非,就是有这种事情的出现,让社会处于有优势地位的人,对于自己行为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年美国的辛普森案件,社会会认为法律公平有问题,但从社会的角度,有几个辛普森可以导致社会公平出现问题,多少人有辛普森这样的能力使到法律不公平。制度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反而,“刘强东们”如果不付出严重代价,那就有很多很多的“刘强东”管不住自己。

  我也觉得刘强东挺冤,没办法。但有人盯着你,刘强东都能被索赔,名人、富人的行为受到约束,社会才会有公平。如果社会有权有势的人,都可以暗箱操作,那才是社会的悲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非常好的愿望,但再好的愿望也要在社会实践的检验,否则可能是口号。社会实践非常现实,就是可行性、效果与效率。如何让社会弱势一方,容易提出他的诉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诉求。

  七、讲了半天,好像所讲内容七零八落,没有逻辑,行者在讲什么?逆向管理。就是一个社会的管理,一个企业的管理,除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外,它需要有接口和程序,让社会与基层参与进来,进行逆向管理。

  自上而下的管理哪怕本身就是真理,但在具体的执行环境中也存在变异与分岔,也容易变成机械化的执行结果输出。因此,必须有灵活的接口接入社会及专业机构的意见,不断迭代,不断更新,社会场景就会更加的丰富、人性。否则都是硬邦邦的文件与制度,没有社会的互动与参与感,就容易被束之高阁、忽略与陈旧。

  逆向管理,也是打造开放系统、实现系统“熵减”的有效方式。封闭的系统会自然走向死亡,开放、可逆的系统设计会产生系统与制度的活力。

  八、优秀的组织要打造开放的、可逆系统,要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与意见进入组织决策系统。凡是嫌麻烦、希望有捷径的,最后成本更高。有些企业老板,觉得团队跟不上,另起炉灶,结果更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开始就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但一开始解决问题的成本是论证与实验付出,一开始没有论证与实验的,最后的成本都会成倍增加。

  九、《道德经》经常讲“为无为”,看似有作为的,想真心实意干好事干实事的,如果不理解人性,最后都会变成坏事。有时候尊重人性贪欲的、惰性的、傲慢心的,形成制度体系,看起来不友善,最后有可能成为好的制度。尊重常识、尊重人性、不吹嘘不肉麻的管理,看似无为,才能有点作为。

  比如,开公司做老板,用各种各样的考核制度,说剥削工人,看起来老板们不是善类,但他们还是能够提供工作的机会、克制人的各种贪欲、惰性而使人获得成就。开公司做企业这事,它存在于社会非常大的价值就是真实、解决真问题,不弄虚作假,这是底色。  图片


02 结语

  人类社会各种组织机构越来越庞大,管理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级差越大信息传递越弱,管理效能就降低。加上不同的系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使到管理失去灵活性及弹性,这也是“熵增”。

  德鲁克讲管理也是双向管理,也有自下而上的管理。管理不是宣传,宣传是上面要你听到的声音,管理是以对象为中心,以对象收到和接受到为终点。

  不要迷信“我是为你好”这句话,这里面有很大的惰性、自私、傲慢、自以为是的成份在,是毒药。

  如果我们的管理,已经将社会各种各样的声音、意见、利益、博弈设计进入,社会的生态才会丰富多彩,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大智慧。天天盯着你,天天为你好,你都会觉得难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