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中国新制造》的文章以后,觉得我对“中国新制造”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以至于大家理解的新制造是指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等。其实不然,我所阐述的新制造是观念上的新制造。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实际上是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所塑造的制造体系。中国制造主要的切入点是低劳动力价格所带来的低成本国际竞争力。
后来,虽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其他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攀升,但中国凭借基础设施、供应链、规模经济、工程师红利的优势不断对冲日益增加的制造成本,不断获得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哪怕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后,中国制造还是体现了其整体的优势。这也是美国人担心的地方,尾大不掉。
01 如何理解美国布局东南亚
以前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更多理解为经济竞争,而今美国对于中国,已经完全认定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奥巴马时代,美国重返亚太建立TPP,感觉有点排挤中国的味道,但原则上还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中国也可以申请。
特朗普总统与中国打贸易战,也是经济上的博弈。拜登总统上台以后,中美的博弈就不仅仅是经济战,地缘政策的博弈已经成为主线。现在对于美国而言,关税壁垒已经显得无关紧要。美国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而非关税上的讨价还价。俗话讲就是要命不要钱,不谈钱。
美国邀请东盟国家领导人访美,讨论全球供应链,目标就是针对中国,毫不掩饰。美国的供应链东盟重建,仅是开始,接下来的“印太经济框架”才是重点。目标就是“去中国化”。有备而来,目标明确。
企业与企业竞争,有时候是赤裸裸竞争,有时候合作共赢,国家间的竞争也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大家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而今,基本上大家的信任基础没了,遮羞布都扯掉了,就面对面竞争。高科技竞争有以前有“瓦森纳协定”,现在美国有各种长臂管辖。机电材料装备类的主要是日韩,劳动密集型的东盟印度。美国基本完成布局。
大家经营企业,理解市场规则,理解商场规则,千万不要用中国人的道理去讲美国人的道理,竞争本来就是如此,市场竞争本来就是弱肉强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当美国人觉得与中国做伙伴不如做竞争对手好,它就另起炉灶,也可以理解。何况美国人始终认为,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国人如果不认,他们不爽也可以理解。
2018年中美贸易战加上一点台湾地缘政策,美国及日韩有意促使本国企业从中国迁往东南亚。这次上海疫情,导致中国及世界供应链中断,美国重新布局东南亚制造,构建“亚太经济构架”,想起来理所当然。
企业家们经营企业,需要客观、理性,不要带着情绪去评价美国人的行为。美国人用的主要是阳谋,在商言商,本是无可厚非。大家必须有正确认知以后才能够有正确的对策。
02 民营企业要布局东南亚
俄乌冲突以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再便宜,购买也有限制。如果有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国的商品再便宜,人家也可以不买。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后,中国迁移到东南亚的企业很多也没赚到钱,主要的原因就是供应链、劳动生产率、运输费用,哪怕关税没有了25%,人工也低了,但就是冲抵不了上升成本这块。如果这次美国降关税,还有很多企业还想回迁中国。成本增加还迁移产业,那就是布局。
我还是建议民营企业也要布局东南亚。一是学着大企业,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否则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经营。加上地缘政策博弈,我们企业经营,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二是如果中美如果经济脱钩,东南亚应该会成为两个经济圈的交互地方。经济交汇,也可以得到经济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
如果在站在中国角度,确定了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战略,民营企业必然是中国参与国家经济大循环重要的一环。以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能够得到延续,中国也一再明确表态不会回到闭关锁国的过去。
三是布局东南亚,可以重新配置全球资源,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获得新空间。
东南亚历史就有华人资本存在,并且在东南亚国家素有影响力,民营企业投资东南亚,文化相融上应该不存在太多问题。
民企投资东南亚,需要一定的文化输出,主要是中国人的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要关爱员工,关爱社区,为投资所在国家做贡献,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国家的发展。
民营企业不仅仅要布局东南亚,而且要布局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全球化,既是历史发展的选择,而且非常必要。走出国门,走出疫情的限定,大有天地。
03 中国制造
未来中国制造会自成体系。芯片、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国家已经深度布局,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机电、装备、化工材料、医疗器械方面努力替代进口。
接下来中国制造与其他制造体系的竞争会体现在国家效率、企业效率的竞争。
国家效率包括国家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税收、制度成本等等。目前而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形成一开始有制度优势,比如中国没有美国的工会等等。后来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再后来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所供给的大学生有人才规模优势。
中国企业的效率高,一是中国创业企业家有拼搏精神,二是中国产业工人守纪律,勤奋好学。
与美国经济逐步脱钩以后,中国制造会暴露很多问题。一是中国的基础研究远远不如美国,职业教育的精准程度远远不如德日,对于经济服务的精准度、有效性不如德日美。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度所塑造的环境。中国未来制造能否自成体系与有持续竞争力,不在于美国,而在于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制度设计。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体系的一个分工,国外的大企业是产业标准、规则制定者,中国制造跟着干就可以。中美经济一旦脱钩,中国的国企如果没有进化,起不了带头作用。从某种程度讲,大企业的效率会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效率。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国企的效率,就是中国的效率。
不过,今天中国的大企业,也存在很多的民营大企业,它们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获得发展空间,就是它们能够提供比国企更高的效率。并且,它们还产生人才输出、管理输出的社会正外部性。
04 结语
民营企业不管投资到哪里,是变成中资,还是华资,要明白,没有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做背书,再强大的资本,也只能任人宰割,颠簸流离,就如曾经的犹太资本。资本若是有强势的主权国家背书,会相得益彰。
民营企业,还是希望国家强大,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营企业走出去,应该是国家强大的体现,而非迫不得已。
国家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有国家意志体现,应该扶持,提供服务。海外制造,也应当成为未来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