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龙当时在广州创立配菜公司时候,讲话的速度好快。
前些天我接待了百度公司一位市场经理,讲话速度也超快。她说,每天都要开很多会议,大会议开完要开小会议来落实,经常要加班加点到深夜,一个月回办公室只有四天。来我们促进会的是百度公司的两位经理,同事五年,在广州上班,她们在线上开过会,但真的见面,昨天还是第一次。
01 工作禅
互联网公司的作业方式,每天都要工作复盘,都要提出改善方案,迭代效率高。
饶展说,这就是精益管理,传统的精益管理用在工厂,其实精益管理无处不在。大到一个现代化的机场,小到一个办公室管理的改善。只不过大多的工厂和办公室习惯早九晚五,哪怕是加班,也是忙在事上,而不是忙在总结、复盘和改善。
企业真正的效率并非加班所得到的效果,而是改善、优化所得到的效益。
工厂有《劳动法》的概念,互联网公司好象就是这种工作状态,它要保持一种工作的惯性和连续性,以推动事物高效的运行。
在日本工作过的精益管理专家赵淑清老师说,在日本工作的时候,经常能够进入工作状态,等到中午12点的铃声响起,才知道是中午休息时间。时间过的这么快?她自己感觉刚刚上班不久。她说,这叫工作禅,工作入定。工作禅就是一种工作的状态,不知不觉,心无旁骛,旁若无人,效率极高。
互联网从业者经常说自己工作辛苦,古义龙也经常这么说,但我总感觉他很享受这种工作的状态,能够拼命的状态,年青的状态。
拼命是别人的视角,而身处其中的人,是一种特别的体验,之所以享受这个过程,它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禅中入定的状态。
效率高,思维质量高,创造效率高,生命质量高。修行人、科学家、工匠、艺术家、作家等等都有可能容易进入这种状态,无我状态,天人合一的状态。能够经常有这种体悟的人,是心思单纯、简单朴素的人,是有福气的人。
工作禅,不是一个人的状态,而是一个团队的状态。一个企业,只有少数人跑起来,不可能有真正的工作禅。
02 新制造的观念
区分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我觉得不是业态,而是状态。
对于效率的要求,对于速度的要求,对于改善速率的要求,对于迭代效果的要求。
广东省中山市的英得尔公司从事的是车载冰箱的制造商,它对它们的外国客户,响应速度是以一个月为周期,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服务的响应速度是一周。
英得尔的史杰君董事长说,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中国制造新势力,它们可能并不能完全清楚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走向,它们只能不断的迭代或试错。有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最好的方式能够贡献我们对于车载冰箱的理解,而奉献给消费者特别的体验。
所谓的高效率,它体现为认真负责,真诚沟通,全力以赴,奉献完美的全过程。
史杰君说,他们不大愿意跟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汽车合作。他说,造车新旧势力不是新能源车与汽油车的区别,是制造商的状态。新势力的新,不是新能源车的新,而是新思维、新观念的新。
什么是制造的新思维与新观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制造全过程体现,想消费者之未想,急消费者之未急。愿意与消费者共同探索未来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不是我有什么,而是消费者可能喜欢什么?
“可能”二字是非常闹腾的事情,它代表的无限可能与无限探索,代表着没有答案的探索,代表着日日夜夜的抓狂,代表着如履薄冰的态度。
一个心心念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谦卑的企业,它没有对于供应商的傲慢,供应商是它们奉献完美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合作者。
追求完美是制造的全过程,从思维开始,从创新开始,从设计开始,从团队开始,从供应商协助开始,从客户需求开始。
03 新速度形成新格局
一个优秀的制造商,它一定是一个高效的部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效服务系统。它代表的是一种制造业的新格局。
中国高铁,因为快速高效,它影响了中国交通运输的格局,影响了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高速就是一种新格局。
深圳嘉业精密的邱总说,他们的精密部件同是医疗企业与新能源汽车配件企业的供应商,医疗企业会给它们带来订单,而高效率的制造部门会传递他们的节奏,会带动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到他们公司有更好的工作状态。要知道,嘉业公司的员工很多都是老员工。
快节奏是一种格局,史杰君说,有些订单他们不接,是传统的汽车企业,它们节奏慢,决策效率低,小企业跟他们合作,会被他们带慢节奏。
我问他,你们如何获得造车新势力的订单。想的比他们多,响应比他们快,能够贡献很多的想法,帮助他们在市场抢到眼球。什么是抢眼球?消费者不一定有专业判断力,但有感受力,时尚、快、爽、意外,最top,最火,最热的都可以。
最近有个培训机构找我,要协助他们对接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他们说,他们跟职校关系不到位,效率太低。我说,职校不是一个高效部门,除非领导特别重视,否则作为乙方,会被他们带慢节奏,把自己变成低效部门。
怎么办?要把自己变成高效部门,变成不可或缺的服务提供商,然后降维攻击。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效部门?理解它们的痛点、难点,提供解决方案,全方位提高他们的效能,或许他们就跟着我们的节奏走。比如,如果其中一个学校通过合作,获得了更好的效率,其他学校就会效仿以将它变成刚需或标配服务。
跟一个低效率的部门合作,就想跟一个有病的巨人合作,你成了它的“拐杖”。不知不觉,就被社会分工,定义为“拐杖”的功能,被落后和保守所“诅咒”。改造低效部门的方式,就是给他提供更高效率。更好效率不是我们所觉得的高效率,而是他们所认同的高效率。而传递这种高效率的,教育成本、沟通成本不能高,学习与沟通也必须是高效率。
最好的方式,是让原有结构失衡,引发原有结构坍塌,这样就有机会去创造一个“新制造”的体系。比如,让传统汽车成为新制造非常艰难,那就必须有新能源汽车的新制造势力出现,让汽车制造变成“新制造”体系。
04 结语
中国制造能否通过自己的高效率,引发全球原有生产系统的坍塌?如果可以,它才可以有能力去挑战原有的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新制造,否则也仅能是局部的创新。
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谁能够“不经意”的去让原有产业结构发生坍塌,引发变革?
数字化、研发、标准化,都有可能。谁能洞察,找到产业变革的缝隙,去发现更高效率的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