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不小心被职业教育擦了一点边

2022-04-18 来源:本网
分享:

01 促进会获得职业技能认定资格

  最近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下简称“促进会)被广东省职业技能服务指导中心批准获得职业技能认定资格。我对职业教育心心念念有二十年,缘起是我受广州澳洲领事馆委托接待了一位澳大利亚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当时,他带了一套澳大利亚职业培训目录,有好几千个职业培训岗位。社会培训及分工专业、细致,打开了我对于职业教育的宏大画面。二十来年,我无时不刻关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关注制造业,关注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大约在2014年开始,促进会做精益管理的公益培训,2015年在佛山地区举办精益管理擂台赛,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四个项目来PK。每次参加有200人,每人缴费500元,一共10万元。第一名拿走3万元奖金,其他3队也拿走3万元,剩下的租场地、聚会吃饭。每次擂台赛,就是制造业生产管理人员过小节,技术比武、交流、互动 。后来就发展成工业标杆考察、精益管理先锋班、五星制造班组,直到现在,都还是促进会的王牌服务项目。

  2014年以来,参加促进会组织的精益管理培训有十万人次,三万企业,参加精益先锋班培训的企业平均节省费用200万元。让我们的很多会员企业不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我觉得我们促进会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精益管理,不仅仅是帮助到企业,而且让许许多多普通的工人,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创新者、创造者和贡献者,开启智慧,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精益管理,应该成为从事制造业工作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基础人群最多。以后促进会有机会参与技能培训服务,就自然拥有最多的培训基数。

  后来,人力资源部的一位专家到促进会考察,看到促进会的培育业务基础和对于制造业的理解力,就希望我们报名申请广东省的职业技能认定工作。

  其实,我们对于职业技能认定的理解还是有限,但我们有初心。经过反反复复的资料填报,沟通,倒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端倪,觉得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认定,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工作。


图片



02 做不一样的职业技能评价

  在省职业技能评价指导中心的文件中,厚厚一大摞的文件,批复促进会的评价认定工作岗位毫不起眼,微不足道。多数是职业技术学校与龙头企业,商协会并不多,特别是综合的协会。

  我们促进会95%的会员企业是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多,制造业文化、工匠文化浓郁。我们对于企业的服务以培训为主,对员工能力的提升是我们服务企业的重点。我们也自然对于制造业所需要的培训有一定的理解,知道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成长环境。因而,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是德国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强国、大国的重要支撑。广东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要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强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企业和商协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那为何过去若干年,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学校端感觉如火如荼,但在企业端,特别是中小制造业却是悄然无声呢?

  当然,我们一些会员企业也获得过员工技能的培训补贴,但感觉总是草草过场,员工得到培训,获得证书,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提升。所以,企业对于技能培训证书,更是嗤之以鼻。相反,社会会更加重视国外商协会、大企业所颁发的培训证书。在我们精益管理类别中的,经常听的就有六西格玛绿带、黑带,其标准就是来自摩托罗拉公司。成为黑带平均每人要花费3万美元的教育费,黑带要培训绿带,他们通过教育后要为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改善,其每年要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要达到50万美元以上。

  我们精益管理的很多培训老师他们就是黑带老师,他们认为,重要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一定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技术类别的不用讲,哪怕商业类别的技能,也要重视实操。专家们讲,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员大部分时间必须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进入企业的生产场景,使用企业现实的设备、技术。

  去年,我们还在申请职业技能认定的时候,卢振老师就说,促进会获得资格以后,一定要在实操评价上下功夫。比如,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就让学员来带一个“精益改善周”,评估他的实操能力和业绩,达到目标了才给证书,要重视质量,要不然没有意义。他举例,德国的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时间也就5-6个小时。卢老师说,促进会的精益改善周是五天,看看能否拆分为不同的等级岗位实操考试。

  张一泓老师的比喻更加形象。他说他是人力资源咨询专家,虽没考过证,但企业认可。相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师,有证书,没有实操能力。如果去交警部门考驾照,只有理论考,没有路考就发驾照,公路不是乱套了。

  张老师的建议是:一,促进会要会同一批实操专家,研发基于制造业的“路考”系统,过不了实操,不发证书。二,促进会要把职业技能评价服务与企业的人才成长体系结合起来,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企业组织的建设、企业的发展远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职业技能培训才有生命力。


图片



03 技能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由中世纪的学徒培训发展出以帮助学徒提高普通基础知识和职业理论水平为目标的职业进修学校,并出现了它与企业车间共同承担学徒培训的现象,产生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基础。

  开始德国的工业化落后于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后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工业基础能够得到迅速重建,制造业人才是基础。应该是得益以德国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中国教育也在酝酿改革,很重要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在德国,第一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分流是小学到初中,年龄是12岁左右,最后德国大部分人的教育是职业教育。德国技术工人从职业学校学习起就与社会所需岗位高度绑定,并且能够在企业中带薪学技,毕业后基本上很容易就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拿到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并不比综合大学毕业的学生少,很少出现“用工荒”。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20年的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中,德国第一,其最主要的优势是“生产和出口制成品的能力”,背后实质上是得益于德国对于职业教育和工人群体的重视。在2016德勤所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数中,德国的人才得分是97.4,美国是89.5,日本是88.7,中国是55.5。

  广州视源的创始人孙永辉经常讲中国教育问题,一是实际能力,二是工作态度。德国是新教改革的发源地,新教认为,努力工作,合法致富也是一种修行。其一德国人工作兢兢业业符合他们的社会伦理,其二德国的教育与产业需求匹配。

  广东制造业要健康发展,需要有稳定、匹配、态度良好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中国人勤奋好学,有灵气,孔子说,有教无类。中国的高考体制只能筛选一批适应高考制度的一批人,30%左右吧。其他各种天份的应该有渠道去筛选,体育的,音乐的,绘画的,设计的等等,工业化的国家,制造业人才需求量最大。

  上市公司江门汉宇集团的发明家董仕刚高中都没毕业,广州易而达的技术总监读的专业是城乡管理,研发的是5G应用和卫星接收。我们做精益管理培训多年,发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员工,他们可以成为制造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关键是我们要有好的方法传习给他们。

  深圳的嘉业精密公司从事五金精密部件加工,医疗用的穿刺针、汽车用的激光雷达、相机、机器人等等部件,都需要经过嘉业加工,很多都是替代进口。嘉业的竞争力就是有经验的工人。嘉业把员工的技能等级分成十个等级,科学管理员工技能发展与职业成长的预期,组织稳定性非常强。南海亿合门窗把企业的所有岗位都进行技能等级划定,分成九级管理。

  按照张一泓老师的设想,如果我们能够将职业技能评价与企业的人才成长计划给结合起来,对于制造业留住人才,培训人才,应该是一种助力。

  促进会拥有很多的专精特新会员企业,他们是广东,乃至全中国制造新势力的代表。这些企业创业者以七零末,八零后为主,他们受现代工业文化熏陶,更加重视员工的培养。通过引进合适的技能教育,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门类齐全,中国制造业场景比德国、日本都丰富。在数字化及产业重构的背景下,制造业的业态和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会产生大量的新技能、新工种,而专精特新企业有可能成为新技术标准、新技能、新工种的定义者。最好能够在产业变化的窗口期中嵌入中国的职业标准,培养合适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人才。


  图片



04 结语

  从农业国家走向工业国家,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从传统商业文化走向新商业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治理、文化观念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更新,而制造业文化,中国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教育观念也需要变革。这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时代,教育与产业变革的大时代,而其核心是人的观念与价值观。

  在德国,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国家,靠什么成为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职业教育及其产生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不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人,它需要产业部门的参与。促进会所处产业部门,长期服务制造业,对于制造业的需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必须深刻的理解职业教育的逻辑,理解产业的逻辑,理解人才成长的逻辑,理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解时代的逻辑,才能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企业进步服务。

  如果有机会,我们努力投身其中,努力去成就转型时代中的产业工人,开启智慧,成就人生。终身成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