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水是流动的

2022-04-04 来源:本网
分享:

  “兵无常态,水无常形 ”,水是流动的。经常用“刻舟求剑”的比喻,但实际上难免刻舟求剑,因为水可能被地势所塑造,事有可能被形势所驱动。


01 疫情反复,但心神要定

  最近疫情反复,我不再赘述。

  对于精准防疫和动态清零,现在有很多人开始持不同意见。

  对于病毒的变化,对于国内外疫情发展的变化,社会开始对于国内的防疫政策提出异议。

  前年我文章曾经提出,病毒也是一个试剂,会检测人身体的免疫力,同样,会检测人心、人性与社会制度、文化。

  人性是需要自由的,只不过有了群体和社会,人会让渡他的自由空间,交换他在社会的生存空间。在奴隶制及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哪怕是让渡出完全的自由空间,也不一定能够去保障人生存空间的存在。

  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的时候,政府采取措施,严格果断的采取封城及动态清零政策,社会大多人还是认可的。

  但去年时候,我拜访过番禺广州熵能创新材料公司的石建伟董事长。当时他就有个说法:国外已经群体免疫,该死的死了,该有抗体的已经获得抗体,就担心国内民众被保护的太好,没有群体免疫的基础。一旦国外开放,中国还是严格管理,就会有巨大压力。

  但实际上,奥密克戎的出现,病毒的变异,使到石总的推断被延缓了一年。

  丹蕨老师曾经谈过自我对环境的反应:“自我有没有得到满足的自我保护,态度会产生对行为的反映,我生气是因为我有道理。”我的道理在哪里?在我与环境的交互中产生。

  丹蕨老师的建议是:“不要从单一事件来看这个世界,当我们把时间拉长,世界就不一样。给世界机会,给自己机会。如果仅是一个点,世界和环境就控制你。”

  我想把时间拉到两年前,武汉疫情爆发,中国倍受攻击,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给武汉人民生命和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及挑战。人被约束,有种种的无奈和无力感。

  但武汉的一切,相对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所带来的痛苦,绝对是无足挂齿。但中国在世界上有没有话语能力呢,基本没有。为什么中国在全世界不具备话语能力呢,一是文化不一样,二是基础不一样,三是要在世界获得能力,人民也应获得话语能力,也不是说西方的人民就有真正的话语权。

  文化不一样。我最近觉得,西方在分析中国问题时候,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西方人的思维和视觉来分析中国人的行为,经济的分析也一样。中国与西方最大的分析变量是文化变量。

  包括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人民对于政府适当的管控是可以理解的。而西方的人民对于政府的管控,是不理解的。在西方的华人,也是比较遵守当地政府的防疫政策的,包括主动带口罩。

  基础呢。就是美国这样医疗发达的国家,在面临新冠疫情的时候,其医疗资源也是一样的提襟见肘的。如果中国采用美国的防疫政策,对于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若是这样,用美国人现在对于中国人的对抗情绪,那对于中国疫情的描述,那不是简单的《武汉日记》,那可能是人间炼狱。结合美国的全世界的各种软实力,早在两年前,美国人就可以不战而胜。

  可以理解,中国政府这里面过的不容易。一是应对各种舆论战,二对内对人民要有交代,三经济还要可持续发展。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对于政府的评价,有为无为,有能无能。我们需要有客观的评价。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是有为政府,然后我们再评价有为的程度。

  群体免疫,换个角度就是躺平。如果全世界都群体免疫了,对于中国确实是挑战,无论是医疗物资的准备,还是舆论的压力。但西方的防疫政策到了而今,绝对不是因为管理科学,而是顺理成章。

  这两年中国因为疫情防控,每年死于流感的基础病人大量减少。如果采用群体免疫政策,光是累积的基础病人死亡率提升的数量,就会让医疗资源紧张,让社会恐慌。再加上国外舆论无所不入的渗透,中国社会会陷入混乱。

  水是流动的,病毒是变异的,疫情是变化的,舆情也会急转直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政策及规定要理解人性,尊重人性,要不断的提升管理社会的水平,要理解和不断平复民众的情绪。其次,社会也必须给予政府探索的空间,也应该允许防控政策出现错误与反复。

  社会情绪的表达实际也是一种互动,政府也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只要初心不变,有错则改,有误调整,一定可以得到人民的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一种理念和境界,不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中国就采用群体免疫,中国政府也躺平,社会会怎么样?一态度,二能力,三方法。

图片


02 必须建立新结构

  这几周陆续有媒体采访我,关于疫情,关于中小制造业的经营情况,关于政府的优惠政策。

  我说,媒体反映迅速是职业使然,而政府反映快速,说明政府也很灵活,不会官僚。我也细看了政府很多的舒解政策,很全面,很系统。税费减缓的、银行融资的、土地优惠的等等,及时送温暖呐。

  但我感觉,这些年来,贸易战了,疫情来了,关税增加了,汇率上涨了,原材料上涨了,运费紧张和上涨了,土地租金上涨了,拉闸限电了。如果是经济周期,数据会此起彼落,关税增加,汇率就会下降。原材料上涨,需求就会减少,运输量也会减少,电力供应就会过剩等等。

  没有了以往的规律,反常态,这种现象持续,说明在接下来经济活动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规律可能不起作用了,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构出现重大问题。

  经济发展结构性的变化导致:一,不可能用原来的分析框架;二,政策性修修补补解决不了结构化的问题;三,原有世界的经济结构、原有的产业结构会出现坍塌;四,企业必须用新的结构性思维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宏观经济我不懂,货币、财政、税收、市场等等。中微观的经济政策要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我会关注到江苏和浙江产业政策的调整,总体是从硬到软,从强力的招商引资到产业生态的打造,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到产业专业分工,从土地优惠到人才政策,从大水漫灌到政策梳理。

  产业规划越是面面俱到,越是没有特色,越是没有抓手。产业如何有特色,需要洞察和发现,需要耐心培育。培育产业需要用得了心事,要耐得住寂寞。
现在官员流动太快,临时性的任务比结构性的工作还多,考核机制也是急急如律令,不利于产业生态打造与产业长周期的发展。

  中微观政策与宏观政策不同的是,需要因地制宜,需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必须敢于发起总攻。佛山投入数字化100亿就是总攻。重症下猛药,制造提升,数字化就是大方向。当然,总攻也需要细梳理,摸清情况,抓住七寸。

  我觉得缓解中小制造业当前的困难,最为重要的就是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比什么降税减费、银行融资都重要。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就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解决好,企业现金流就好,企业流动性就好,企业信用就好,营商环境就好。

  降税减费大部分是中央政府的职权,企业融资是银行的事,都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只能作为优惠政策的补充。

  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地方政府能够发挥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是结构性的问题,是难事,但也是考验政府是否愿意真心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的信心、决心,以及执政能力。否则,政策硬度不够,渗透率不强,流于表面,企业获得感就不高。久而久之,就容易流于形式,以文件代替执行,雷声大,雨点小。

  中小企业结构化的问题,本质上就是降本增效,建立新战略,审视新产业。企业战略、数字化、降本增效和产业视角不能分开。需要深思考,需要新洞察,不要人云亦云。

  对于变化,战略家应该是变化的受益者,是对于变化的利用和预期。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确定性。

图片


03 未来之心

  不能刻舟求剑,水是流动的,舟是流动的,流向未来。

  不管社会产业如何变化,事物的发展总是朝向未来打开。

  焦虑的人,心里能量被抓住。躲避和制约,做不成大事。天地有大义,良知和慈悲,对于世界的关切,是君子之心。人没有患得患失,没有造作,智慧才会出来。

  对于未来,心是一个打开的过程。迟应、感觉和洞察,《道德经》讲“啬”,讲“无为”,是不出手。不是真不出手,是练好内功到极致,洞察到极致,做好数学功课到极致。不知不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不抱怨的人,解决问题的人,守弱的人能有主动权。

  心能转境,企业家要以大真诚去思考可能性,探索可能性,不要给现有世界,环境帖标签,标签都是过去的。

  水是流动的,水流向未来,未来是开放的,未来的心,世界的心,天地的心。企业家必须慈祥,包容,质朴,担当,稳重。当我们在山下看山上,山雨欲来。当我们在山上看山下,确实云淡风轻。企业家千万不要纠缠于现实世界的是是非非,需要用新的维度去构建新的结构和未来,要智大气和。

图片


04 结语

  水会流动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君子不器,让悲剧也充满阳光。我们如此富足,不是财富,而是人性中的光辉,坦荡和从容不迫。

  君子性缓,不急不躁。水流湍急,似快,也缓,一百年,还是流淌。当心放缓,世界就慢,可以有细节,可以有精微,可以有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