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企业,很多企业对未来忧心忡忡,认为今年会比前两年更差,担心俄乌战争是一回事,更担心美国也会对中国来个类似操作,给中国贴上一个什么棉、“俄罗斯”之类的标签。
01 关于俄乌战争
我是和平主义者,反对战争。具体的战争我不懂,不赘述。周末我在家里看德国拍的二战篇《我们的父辈》。战争残酷不用多讲,战争也会扭曲人性的,战争发生,人性坠落。社会不用为俄罗斯美言,这是基本的三观问题。如果从因果论,开战是果,什么是因呢,因比果的罪孽更为深重。
我绝对支持中国所采取的立场,不跟美国站队。俄乌战争对于中国而言,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如果中国没有战略定力,早就与印度开干。不是印度,就是台湾,或南海其他国家。
美国人需要一场别人的战争,最好扯上中国。俄罗斯直肠,忍无可忍就上套。美国人一定用俄罗斯来跟中国说事。两权相害取其轻,中国也没办法,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屏障,哪怕有任何困难,也必须守住。给予乌克兰人道主义援助,也是应该的。
反而中国需要在俄乌事件中看清楚美国的种种操作。美国人极尽搅屎棍之能事,然后坐收渔利。想想,这几年中国与印度的边境摩擦,忍不住一定打。想想美国人的地图,都把台变成一个国家,接下来的操作会眼花缭乱,到时候你打不打?
打的结果,俄罗斯已经示范了,不打可就憋屈了。那现在的欧盟憋屈吗,也憋屈。三十年前的日本憋屈吗,也憋屈。但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美国领导下世界经济结构的受益者。
中国呢,基本也算得益者,有点意外而已。普京刚上台也跟欧美走得近,但好像人家该摩擦你,还是照样摩擦。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学日本,后来就言必称美国。金融、产业、管理思想,包括教育。美国这个国家有意思,当你是弱者,又愿意跟它近,美国还是很大度。但一旦你对它存在任何威胁时候,它从皮肤外围的空气开始就警惕。
极像当年英国对于欧洲大陆,又担心大陆的国家抱团,又担心他们打仗被卷入,最好就是一战二战时候的美国。
我讲的这些,有点中国人的站位。但这些操作,美国人可是阳谋,都是局,都是套路,有些套,你不钻也得钻。中国人在国际上也应该是阳谋,不用中国人的道理去说道美国,而要理解美国这般操作的机制。
我们理解事物真相的资讯有限,干脆就不用看太多的新闻和信息。看太多了,反而被带偏带节奏,用感觉就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别人的行为很搞笑。美国人用他们的思维去解读中国人的行为,一是搞笑,二是恶心你,三是带节奏。
中国人要理解美国今天所有的操作和做法,千万不能贬低美国人,反而需要学习他们纵横捭阖的本事,要思考美国在制度设计上如何能够如此的轻松灵活、层出不穷,他们不还疫情反复吗,不是整天吵吵闹闹吗,问题多多呢,为何能够如此游刃有余?
这就是美国人治理国家、社会板凳的深度了。吵吵闹闹,一致对外。换作中国人,吵吵着吵着,就分崩离析了。任何事情可以吵闹,但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什么是中国人的国家利益呢,稳定、发展。中国的问题不会比美国少,但中国好就好在它愿意去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政府也愿意去操这个心。虽然有时候事与愿违,但它还是心存善念的。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契机、智慧和发现,而它的前提,还是稳定和发展。
02 理解未来的困难
未来企业的困难可想而知,原来不是“去全球化”,而是美国心心念念的是“全球去中国化”。虽然是美国人的想法,与现实还是有距离。过去几十年,中国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量,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测算不了中国这个变量。最后都会归结到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控制力。
二十多年前的香港金融风波,这些年来中国如何度过粮食危机,就连青山控股的镍期货。世界的资本无孔不入,经常性的水漫金山,但为何中国能够多年岿然不动。有些操作看起来保守,不好看,但实惠。虽然小错不断,但大错基本不犯。
美国针对中国水银泻地的各种攻击一定是常态,有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或觉得低级。很多信息不关事情真假本身,而是总有些人会信,信不信不在于事情,而在于心理。一旦应对失策,一定是颠覆性后果。
中国企业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困局中突围,确实艰难。特别是外贸型的企业,就生存在夹缝当中。一是外贸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国内市场环境的建设远远没有到位。
环境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解决不了,但企业自己的经营一定要做得扎实,尽可能把自己做成确定性。
但中国还是有自己的机会的,虽然这个机会暂时还没打开,还看不大清楚,但隐约可见。
美国人现在千方百计不带中国人玩,但世界经济就是一个结构,大家都深度嵌入在这个结构中。欧美制裁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涨价,欧洲还可以接受,那毕竟是钱的问题,它不是结构化的问题。
你说深圳封城,它带来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供应链的问题,是产业结构性的问题,问题就大了。
任何管理,都有边界,超出边界,就有巨大的边界成本。所以中美贸易战,打到现在为止,也是钱的问题,还不是结构化的问题。结构化问题所产生的后果,估计美国人还没有推演出来。但一轮一轮的操作,都在测试都在试探,不厌其烦,不嫌事多,应该说,美国人有战略耐心。
除了危机,中国企业有两个机会点。一是美国不带玩是趋势,那世界的经济结构会调整。那么世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圈,美国为主的,中国为主的。欧洲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圈,很难说。那么中国要大量补短板,有机会。
二是中国经济从硬到软。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建设以硬为主,投资形成的城市、公共设施,其主要的要素是资本、土地。未来中国的城市不是看高楼大厦,而是看智慧程度,基础设施不仅是铁公机,而是网络通信。
其实基础设施只是辅助,主要是社会管理的智慧程度与人性程度。中国政府不大适应双向管理,企业推动向下及向上双向管理不仅是智慧,而且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创造力、创新力都是被激发出来的,如何激发基层员工创造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我们最近很多企业扩大规模已经不是全靠投资,而是赋能。就是管理能力也可以成为企业扩大规模的手段。一是基础管理,二是数字化。
软件能力与标准化。以前跟着美国走,软件是,标准更是,现在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标准。产品标准、产业标准,管理标准,价值观标准,社会标准,人才标准,一切重来,一切重构。中国很多的标准容易自上而下,会脱离实际,现在慢慢意识到了,开始采用社会标准,这里面大有空间。
中国社会管理需要更深的板凳,政府现在与社会的接口在减少。规范是必须的,规则是必须的,但必须有为。自保和自危就会产生内卷。中国的社会组织普遍较弱,没有国际的社会组织发展好。就如中国经济改革一样,没有开放民营企业的发展,单国企是竞争不过外资的。
过度限制社会组织发展,中国社会管理的空间就会让渡给到国外的组织。在中国国内还不是特别明显,当我们走出国门,就会看到,我们走出国门的企业,缺少像国际商会覆盖全世界的服务。没有像日本振兴机构、香港贸促局这样的服务。
中国的产业振兴,光靠政府已经不够。振兴产业的关键,已经不是土地要素,不是资金要素,而是人才智力要素,是产业配套、产业生态。而我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产业政策,要不是各说各事,要不面面俱到没有特点。
做协会多年,上善若水,反而我们可以海纳百川,还是看到一些端倪。有点意思。
03 企业家的定力与意志力
最近《岭南商道》转发了陈春花老师的一篇文章《疫情下更需要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意志力》。
我最近密集走访企业,在感受企业家的状态。顺德利迅达霍总做回老本行不锈钢贸易,熟门熟路。我有一种感觉:“定”。这是我这么多年了跟他打交道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当然,不锈钢贸易不是以前的方式,他找到了自己的那个经营点,控制了那个点,就稳了,才有精力伺机而动。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从操作业开始,一路赶来,企业家们不断要求自己学习,不断要求企业进步。被创新追着,被模式赶着,被资本逼着。往好处想是企业家精神,往坏处想是鸡狗不如。温州人自己说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经济发展放缓的一个好处,就是既然急不来,既然避不开,干脆就跟你比耐心,慢慢的急。
当然,不急不是躺平。大部分企业家是没有躺平资格的。自行车的原理是走动就不会倒,躺平的企业会倒。
中山新盛世卢齐荣董事长这两年花精力,处理掉了很多的其他产业。他说,回归制造业,他的心就稳了。不过,他现在的制造业视角,已经不是原来起家时候的制造业思维。不是说有人生认知几个阶段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卢董现在用产业视角、管理视角、资本视角看制造业,觉得有点意思。
陈春花老师是我研究生时候的老师,她是很另类的中国大学老师,她有很强的感知力,这么多年来一直很敏锐。二十年前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不是每年一度的网络流行语,这是过去二十年颠簸不破的真理。
不过,话又回来,生活在这时代的人,是幸运呢,还是幸运呢。霍锦添、卢齐荣他们,没有经历风风雨雨,经历惊涛骇浪,怎么能够拥有今天的“平静”。
说实在的,我最近有点担心企业的发展,有点焦虑,马上联合《经济观察报》策划《疫情反复中的中小制造企业》调研。没料到我的一位朋友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四十年,也该到了调整的时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真是大胸襟,大格局。
我最近在体会大时代,大背景,大风雨来临之前的一刻宁静,无比宁静,仿佛世界的紧张都与我无关。
陈春花老师说,企业家的“觉知与洞悉能力,超凡的动机与坚持力,改变文化假定的能力,给人激励与希望的能力。”
企业家们内心回归了,什么互联网,什么智能制造,什么数字化,都不要听他们咋呼。要知道,他们这个,都是知识,愿意花时间学都可以学得来。制造有很多的经验、工艺、节点,他们难懂的。搞金融的,搞房地产、搞互联网的,他们赚大钱的,小玩意他们没有精力来沉淀。他们浮躁,他们要模式,要复制,要快速周转,要指数增长,他们沉淀不了。
我们自己沉淀了,一切就会真真切切,洞若观火。数字化不是什么CRM、ERP、PLM、MPS、BI一堆,而是我们已经基于战略决策的数字化逻辑,是我们要去哪里,打什么战,用什么军种组合,多少规模。你要去哪里都不知道,一大堆数据,有什么用处?
当企业家们回归时候,有静心,有定力,有思考力,就能够穿透迷障,老神在在,到达彼岸。首先理解制造的环节、节点、问题,再有工业软件,再有数字化,再有标准,再有金融。
制造业的专精特新才是产业的稀缺资源,制造业的专精特新精神,才是浮躁社会所稀缺的精益求精精神,工业文化精神。
谁有定力,谁有意志力,谁就能够发现社会发展、产业调整的缝隙,如庖丁解牛,以无间入有隙,了然指掌。企业可以作为新社会结构、新产业结构的吸引子,重构产业,重建社会。
04 结语
企业家们回归,制造业回归,社会回归,社会就会更加安定,宁静,有定力。
有了根基稳健的制造业,“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