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交易所及几位基金公司的老总一起吃饭聊天,讲到我们的上市班。讲到企业上市的新逻辑,不是资本逻辑,不是投资逻辑,而是企业增长的逻辑。
01 并非上市企业都想投机
我们的印象中,企业上市很多都想圈钱,其实也不然。对于上市企业的审核,注意力都集中在企业的业绩,一俊遮百丑。很多企业上市,可能企业产品处在一个增长的周期,刚好符合企业上市的财务指标,企业就上市了。
但其实企业的管理水平、战略经营、研发能力并不是就是一家合格的公众公司。所以,这些企业能够上市是偶然因素,而企业溃败,反而是必然。
我见过一家上市企业,从上市那天开始,老板就想着被并购,企业觉得,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便是壳资源。
也有上市企业,觉得本行业发展前途有限,认为企业上市融到资金了,可以通过并购换赛道。不幸的是,希望换赛道的上市企业,基本不成功。企业对自己本行业都经营不好的企业,很难在其他行业有新突破。
德鲁克讲,企业多元有两个前提,一是客户一致性,而是技术一致性。有一次天安新材的吴董想并购一家企业,他自己读德鲁克这段话以后,自己就否定了一个投资项目。
一位企业家,他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家公众公司,如果后代不愿意接班,企业变现就容易些。后来我发现他企业上市,总是磕磕碰碰。我说他能量不够,说上市公司是公共资源,上市公司的本质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企业及老板的某种工具。认为他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想上市,就必须能够豁的出去,打的一拳出,免得百拳来。这在经济增长的逆周期,主动出击,才是企业经营的生路和活路。
有位老板普通话讲的不好,他担心答辩时候专家听不懂他讲的话,想让总经理代劳。我的建议是,老板出面,可能专家听不大懂你的话,但可以看到你的初心和信心。
所以,财务指标,文字材料,仅是企业上市的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穿透材料背后的力量。上市企业,老板必须有百折不挠的企业家精神。
02 企业上市的逻辑是企业增长的逻辑
我当了很多公司的独董,春节前后,在网络上学习了十多门课。总觉得反反复复强调的都是如何去监控企业。其实,我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与律师,我作为独董是基于企业的作用是经营和战略,而在我独董的后续培训中,这类课程基本没有。
上市公司有诸多问题,上市公司跟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但是我相信,如优秀的人不是被管出来的一样,好公司也不是被管出来的。一家上市公司,又监事会,又独董,又财务审计,又律师,但它真的潜心造假,独董真能起的作用有限。
最近我任职的一家上市公司独董任职马上到期,老板不舍得我离开。我说可以成立一个产业战略研究院,可以研究企业发展的产业赛道,认为上市企业必须有外部视角。这家企业的老板很喜欢看《道德经》,我经常跟企业老板谈《道德经》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会在思辨中发现企业的新机遇。企业老板也深以为然。
独董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陪伴,这在独董的必修课里面是没有的。主管部门讲独董很多的是履职,也对。但按我服务企业这么多年的经营而言,陪伴很有意思。陪伴和觉察,你要觉察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状态。老板及团队的能量状态、经营的心思在哪里,相处得多,感觉会有。可见,文章都在文字外。
我们促进会最近与资本市场学院合作,全力打造上市企业培育班,我跟同事们讲,上市班不是课程,真功夫不在诗内,而在诗外。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规范运营、资本营运、宏观经济培训,等等,我觉得社会都不缺,资本市场学院更不缺。
而促进会真心想打造的是上市企业增长的服务矩阵,上市加速实验室、投融资实验室、产业与数字化实验室、业绩倍增实验室。我们希望把促进会这么多年对制造业企业的理解和服务资源,深度的介入到上市企业的服务。
从战略、绩效、精益、团队建设、领导力等等的视角介入,从上市的财务、股权架构、激励机制实操去介入,从产业地图和产业生态打造去介入,从数字化去介入,目的是给上市企业老板建立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边界、新维度,去重新认知企业,建构企业。
这个边界可能是基于外部产业边界,也可能是内部管理的新挖掘,也可能来自于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
希望把我们的上市班打造成为上市企业真正的必修课,不是基于一系列的规范,是基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于企业增长。我觉得企业增长,才是企业上市的真正逻辑。企业上市,不是圈钱,不是投机,而是增长,是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服务于企业增长。
03 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新机遇
我觉得国家推出北交所的意义重大,虽然北交所现在的上市企业数量还少,虽然北交所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定位。
但北交所如果能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制造业,我觉得北交所也应该拥有它自己的特色和空间。
一是专精特新企业代表着中国制造新势力,新势力不仅因为是新技术,而是中国制造的新趋势。改革开放前四十年,中国制造是全世界产业转移、产业分工的结果。未来中国制造会有它的新玩法、新逻辑。
二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老板,八零后已经慢慢成为主角,他们更加能够平视世界,他们受工业文明的熏陶,不是历史上低买高卖、没有创造真实价值的商人,而是科学理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合理谋利的企业家。相信随着新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而良好的商业文化是本源。
三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整合机遇,专精特新企业,加上资本市场,加上产业趋势,会形成新的企业发展维度。我大概分析一下,资本因子、数字化因子、产业技术因子都可能诱发产业变革的整合的力量。我觉得值得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去关注。
并不是原来的上市企业不能够去做产业整合,可以的。关键它的出发点及结果导向不是服务资本,而应该服务产业发展本身。意思是,资本不是C位,产业或制造才是C位。
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其实管理水平也不怎么样,但企业上市了,一下子拥有这么多财富,我觉得德不配位,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生出祸端。
反而有位专精特新企业的老板上市的想法很简单。他说他企业上市,主要是获得商誉,融资不要太多,一个来亿就可以。这一个亿一部分用来提升企业能力,一部分增加现金流,关键是他以后看到好的技术和项目,就可以出手,而不用临时到处去找钱。
促进会以前负责创客广东,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搜索创新企业的资料。我们对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对产业发展也有跟踪和研究,感觉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在酝酿一个巨大的机会。
于是,想把我们会员的发展,我们上市班的发展,放在这个时代的大逻辑里面。
04 结语
大时代,小企业;大背景,小逻辑;大产业,小切口,这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逻辑。
《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尽精微,才能够致广大。换个角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产业的大整合,客观上给我们提供的广大的机会,而我们企业的抓手,就是极致和精微。
上市班,领悟世界的广大,体悟经营的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