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疫情管理,细功夫就是真功夫

2022-03-07 来源:本网
分享:

  疫情反复,不小心就哪个城市回来,不小心在哪条路路过,可能就会在行程码上带了一个星,刷上一个黄码。

  有一个人在广州珠江新城见了一个朋友,然后就去了北京。第二天,在北京时候,绿码就变成黄码,马上就被隔离起来。

  年初我去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时候上海还没有发生疫情,回来广州几天以后上海才有零星疫情,我也没有经过疫情发生的区域,没有带星。回来了以后,广州的街道、民警、卫健委工作人员纷纷打电话给我。我刚好离开广州去了江门,结果江门的街道、民警、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分别来电话。我住在江门的一家酒店,当地的防疫人员,还特地安排人员到酒店帮我做了一次核酸。

  防疫人员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半年多前我去打第二针疫苗,当时人潮汹涌,居委会的人工作非常繁重,心里有些火,脾气有点大。但现在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当他们面对不理解的群众,也能态度友好,礼貌有加。我感觉他们上有严格的要求,下有群众的不理解,他们压力更大。

图片


01 疫情爆发与权力让渡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人受到约束自然不舒服。国外多次爆发抗议疫苗、抗议隔离、抗议戴口罩的示威游行。

  上世纪曾经肆虐的天花病毒也是一种传染性强、发病迅速、致死率很高的烈性传染性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后来成功研制出牛痘疫苗后,人类广泛接种疫苗,天花病毒没有了宿主,就无法再生存。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病毒已经成功被消灭,因而刚出生的婴儿也不再需要接种天花疫苗。

  十四世纪欧洲的黑色病最后也是因为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再加上人们主动减少出行,导致社会交流减少,因此黑死病的传播途径也逐渐被有效阻断,没有了新的宿主,导致欧洲五千多万人死亡的黑死病也终于消失。通过对抗黑死病,欧洲人也建立了科学的流行病防疫体系,重新建设了城市排污系统,发展了现代的医学体系,逐步发展了现代科学。

  中国古代对于防范流行病,也是采取极为严格的隔离政策。唐朝、宋朝都设有专门收治被疫病感染病人的隔离治疗场所,有专门的医者负责治疗被感染的病人,而且还将他们治疗病人的方法记录在册。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既救治了很多病人的生命,又防止了疫病的扩散与再传染。

  2003年非典最后消失,主要是及时救治,及时隔离的结果。由于当时非典主要是在中国大陆爆发,后来中国迅速扑灭,还没有来得及用上疫苗,疫情已经消失。中国在对待流行病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当新冠在武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措施就是封城隔离。

  当时世界的防疫政策相对比较友好,美国布什总统和世卫组织还给中国很多支持。中国也及时通报疫情、控制疫情对海外的传播,使到疫情没有在国外大面积蔓延。疫苗、隔离、封城看起来都是疫情必要的管控手段。

  我请教一位专家,为什么非典比新冠控制的好。排除两种病毒的特性,主要是隔离控制。他认为,中国的方法是对的,如果全世界都用中国的方法,用三个月时间,地球相对静默,减少互动交流,疫情应该可以得到控制。主要是美国要带头,类似印度如果政府控制能力不行,就隔离类似的国家,再把全世界医疗资源集中给到他们。

  问题是现在全世界都不是一条心,都是在对立、对抗,都把防疫政治化,不是集中精力应对疫情。

  也不是欧美国家的管控能力不行,而是大家都习惯了自由。东方国家对于疫情的防范相对好,是东方国家的文化是有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相对而言,为危机时段。社会适当牺牲自由,让渡管理权力,给予政府,也无可厚非。但日韩,包括香港,被英美影响多年,也很难真的做到管控到位,所以疫情还是此起彼伏。

  确实如此,中国防疫到位,一是中国防疫体系已经健全建立,二是公民配合、理解和支持。

图片


02 权力让渡也要科学设计

  当然,一旦权力过于集中,就会挤压和抑制社会活动空间。除了两权相害取其轻的做法,还是要科学设定管控的边界。

  我也认为西方疫情防治基本失控的原因,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应该设计有合理的边界。

  别说疫情防治,就是欧洲的福利社会,福利过高容易养懒人,全世界都看的明白,但有哪个民选政府敢动选民的福利奶酪?为了选票,不断的迁就民众的需求,为了选票,也不敢真的去触及社会深层矛盾,解决社会痼疾。毕竟,每届政府任期也就几年时间,何必呢?社会管理也有边界。

  中国民众是全世界最理解政府的民众,也最为配合,这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素养。但权力既是来自于人民,最终的结果不是为了管控人民,而是服务人民。疫情突然爆发,人民让渡权力可以,但疫情防控长期化了,疫情管理,就必须有长期的制度设计。

  制度的设计就是需要在管理与社会活动中取得平衡,哪怕要让社会让渡权力,就需要让民众有参与权,有知情权。短期的权力让渡,就是非典也就几个月,武汉封城也就几个月,民众可以理解。但现在疫情爆发已经两年有余,民众的忍耐度也有心理极限,需要疏导和释放。基层的公务员、医务人员更需要得到心理、工作的舒解与调整。否则,不利于社会民众整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的活力与竞争力来自于开放和参与。曾经有一本书《参与感》,介绍小米公司用什么方法让口碑在社会化媒体上快速引爆,答案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是参与感。不是不能极致管理,而是需要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小米的传播方式是让顾客参与,政府的决策开放方式是让民众参与。

  民众怎么参与政府的决策呢,首先开放,开放决策可以通过人大代表、专家、民众代表参与政策、措施的设计。措施如果是钟南山、张文宏协助政府制定的,专家有一定的权威性,民众比较信服。专家也要多宣传,最近媒体上少见钟南山、张文宏,民众就觉得缺了什么。专家也可以包括危机管理专利、心理学家,也可以包括我们企业的管理专家,也有企业家。

  商业社会一定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是发明专利,一方面是组织管理。我们促进会长期做企业精益管理服务,做供应链管理服务,做领导力建设与团队建设服务。我觉得我们是能够帮到政府优化医疗物资的供应链管理,优化疫情防控管理流程的。

  我不大喜欢坐高铁,觉得高铁的建筑物、管理内部设计不科学,很难接送到人。机场好些,原因是机场在大楼设计的时候,就有物流、人流的概念在。科学管理,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把科学管理引进到园区的设计,包括园区新厂房的规划,要不然园区也会塞车、塞人,降低效率。

  医院的管理问题很多,看五分钟的医生,你要在医院拿号、排队、取药、停车很长很长时间。医院就最应该做精益管理,疫情防治,让医院来与社会互动,效能一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虽然很理解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我去一趟北京,要麻烦十来个人跟我打电话。我就跟他们说,为什么你们的信息不能共享一下?效率提高,减少工作量,民众也不会觉得烦。有些地方核酸检测半个小时、几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有些地方要二十多个小时。各种各样的核酸检测码,各种各样的穗康、粤康、随申码、健康宝,各地的,各区的,多如牛毛,烦不胜烦。进一个楼,进一个酒店,重重复复、里里外外,都是不断的扫描、检测、查验。各地方执行防疫的标准不一样,信息也不互通,不互认。其实,很多管理都可以优化,都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降低工作压力,提升民众满意度。那不就是我们精益管理经常讲的降本增效提质提高满意度嘛。

  曾经一个基层当警察的朋友跟我吐槽,说新来的领导,是上级机关下来的,没在基层呆过,什么决策都是唯上,动不动就全员上街。说以前的领导,知道哪是重点,哪是形式,会分类管理,合理安排大家工作和休息时间,劳逸结合。真正的领导不是官当的多大,而是对基层、社会的熟悉程度,能够一叶知秋,提纲挈领,知人善任,分类指导。我经常跟企业家老板们说,在企业当领导不等于领导力,领导是职位,领导力是胜任能力。

  怎么与社会互动?小米认为互动要设计。比起京东、淘宝,电商直播就是互动。电视台经常有政务栏目,请领导来做节目,但这都不是真的互动。尚品宅配的很多装修设计图纸是用户设计的,好的设计方案尚品就会留在数据库,可以供给以后的用户做参考,这就是互动。

  公共的政策一定要与社会互动,才能够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也能够及时收集社会意见、民间智慧。如疫情防控管理,专业医生疫情防控专业意见,危机管理专家要正确评估政策决策对社会冲击后果,心理专家要关注社会心理的疏导、基层人员的心理辅导,精益管理专家要协助优化管理流程,软件与大数据专家要协同网络数据等等。然后要及时传播,让信息对称、民众知情。要不然就容易以讹传讹,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各种假新闻、假信息,妖言惑众。

图片


03 管理的细功夫就是真功夫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疫情防控严格看似成本很高,但却是全世界最低的成本。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和价值观。设想一下,中国采取象西方一样的防治政策,对于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会不会就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巨大的灾难。

  今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谈疫情防控的效率如何,是因为中国的总体疫情可控,我们觉得管理有提升空间。如果中国疫情跟境外一样失控,中国社会必将瘫痪,那是谈生死的问题,而不是谈好坏的问题。

  面对一切的不确定性,把自己做成确定性,就是竞争力。经营企业的确定性就是精益生产,降本增效。面对疫情防控的确定性就是“一个都不能错过”,不能心存侥幸。极致的成本最高,也是最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道理。

  企业管理能否“做于细”,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否“做于细”,科学家的研发能否“做于细”,一个课程的设计能否“做于细”,一个研究报告能否“做于细”,一个服务项目能否“做于细”,做到极致,就可以降维打击,大事易成,这就是确定性,就是竞争力所在。

  “做于细”是一种能力、竞争力。西方科学、技术发明“做于细”,企业就有竞争力。而今,他们在制造业基础上分离了很多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标准、软件、规则等等,分工做的更细,更加专业,成了他们今天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但在疫情防控方面,在其他的社会管理方面,基本“细”不了,根本落地不了,这会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治理的一大弊病。特别是人类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需要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时候,其文化和价值观有待进化。人类社会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更是文化进化与迭代的成果。设想一下,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最为强壮的动物,那是因为人类有团队意识,有集体意识,有互助精神,才有了其生存空间。从团队进化到集体与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嘛。

  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只有约束,也谈不上自由,就谈不上创造力,也谈不上竞争力。好管理是在约束与自由中获得一种平衡。约束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一种文化、使命和价值观的塑造。极致追求、刻苦努力就是一种自我约束,是自内而外的约束,有了这种约束的基础,才有天大地大,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自由。

  基本上中国现在还可以出行、看电影、聚会,就是因为有前面的约束存在,有安全的基础。

  企业与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参与疫情防控的社会管理。要理解政府、协助政府、帮助政府,也要与政府、社会共度时艰。面对疫情,有为政府比无为政府值得信赖。所谓的市场经济,从来都没有“看不见的手”。乔治娜·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 也曾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因为资本家的手,你是真的“看不见”,但他们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发展经济需要“手”,社会管理需要“手”,但就是“手”要申的合理、规矩和文明。而非阴谋、暴力和野蛮。

  “伸手”就是一门艺术活,需要设计,全社会的贡献、参与和配合。社会管理需要细功夫,细功夫就是真功夫。

图片


04 结语

  我在协会服务社会十多年,觉得社会组织的价值,就是在政府、社会及服务对象中“做细”的能力。既需要宏观思维,顶层设计能力,也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地能力。如果真的有“看不见的手”,那就是民间社会组织存在于社会是无形的。

  社会管理,除了政府与社会,确实需要民间社会组织的存在。他们理解政府,更理解社会。发挥民间社会的作用,他们也可以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