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中国企业能做“小而美”吗

2021-10-25 来源:本网
分享:

01 中国企业做不了“小而美”

  有企业家打电话给我,了解北交所上市的情况,便谈起了这些年经营企业的感受。十年前,他热衷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后来还去了日本,看到日本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百年小企业。回国以后,立志做“小而美”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

  除了学习稻盛和夫的哲学,他也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以利他、员工幸福、工匠精神为目标。他企业的产品做得很好,就是规模上不来,十年了,企业也基本没什么发展。

  在发展相对恒定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经营稳定、企业员工安心工作,对稳定产品质量,是有很多裨益。但一旦遇上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就略显不足。特别是这两年,疫情爆发、原材料上涨、拉闸限电等等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话语权不足,与政府、大机构的对话能力有限,国内市场拖欠小企业应收账款无处不在,市场与环境一旦有风吹草动,受伤的总是小企业一方。

图片


02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学不了“小而美”

  为什么德国、日本的企业做得来“小而美”,而中国却是学不来呢?

  一是产业生态关系。西方国家有比较成熟的商业环境,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主要是源于国外大企业都是依托小企业的供应链,大企业的产品都是靠小企业的零部件来整合组装,大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大企业与小企业的供应关系相对比较稳定,除非特别的情况出现,否则企业也不容易更换供应商。

  二是创新生态关系。小企业经营的优势就是其灵活性,其创新行为所受到的约束较少。在维持成本与企业持续创新的平衡中,大企业的创新供给要依靠小企业来实现。所以,很多的世界五百强建立的创新中心,其实是开放式创新,孵化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晚,大小企业之间关系是大鱼小鱼关系,大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盘剥中小企业。维持大企业与小企业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是人脉,其次是价格。小企业未必能够把精力全部投放在生产及创新之上,要真正做到“小而美”委实也不容易。

  其次是中国的产业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国真正的工业化也就几十年时间,产业格局远远没有形成,供应链关系不够稳定,产业协作关系还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

  三是产业还存在很大的技术进步空间,很多技术及商业模式还处于不断的迭代进化中,一旦新的技术出现,就很容易替代原有技术的产品供应商。

  总而言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小而美”企业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图片


03 企业追求“小而美”可能是另外一种躺平

  这几年国内企业家兴起一波波的“国学”热潮,企业经营,确实需要企业文化、需要经营哲学。但很多企业就把学哲学变成企业合理的“舒服区”。企业家为此找到逃避市场挑战、逃避管理挑战的借端,企业“小而美”就是他们自己企业舒服的理由。

  学习变成了企业家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越学越上瘾,越学越难以自拔。企业家越学习,离员工更远,离企业更远,离市场越远。很多企业,把哲学与国学的学习引进企业,变成企业的政治正确,成为企业内部考核机制。企业中,没有管理能力的、没有市场能力的、没有创新能力的,只要跟老板学,也能够得到晋升及嘉奖的机会。企业就变成一个“企业政治”投机者的天堂,而不是“奋斗者”的平台。

  企业对于“小而美”的理解,变成“小”就是“美”。老板躺平,企业躺平,员工也躺平,企业不“小”,反而是不“美”。

图片


04 中小企业还是要“美”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需要的是“美”,“小而美”企业的本质需求是“美”。因为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要做到“大而美”的确不容易,在有限资源情况下,能够“小而美”就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前面所述,中国产业还是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产业格局远远没有形成,中国企业还是有很多产业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数字化发展都有可能是小企业改变产业格局的机会。意思是在中国,企业从“小而美”变成“大而美”比成熟的经济体更有机会,当然,前提必须是“美”。

  专精特新企业就是“美”,专精特新是以“美”为前提的。今天谈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是因为中国还有产业发展空间,专精特新企业有做强做大的可能性,所以,资本可能助你一臂之力,有可能变成“大而美”。

  但“大”与“美”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美”是要专注、要特色,要工匠精神。而“大”需要战略,需要产业思维,需要市场机遇,需要资本的力量。而很多小企业是适应不了这种格局变化。首先是企业家的信念与视野,二是团队能力的建设与匹配,三是企业管理的提升与发现。

  如果企业的基因确实做不了“大而美”,那么做“小而美”就必须做到不可或缺,做到独一无二,做到小产品也有定价权,做到跟大企业的合作也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的“小而美”。

图片


05 结语

  做“小而美”企业,比做“大而美”更难。特别在中国,小企业,容易“马瘦被人骑,人弱受人欺”,小企业资源不足,光靠企业的产品力获得话语权、定价权,除非产品真的独一无二。

  在产业突进、技术迭代的活跃周期里,原来小企业所依赖的技术及经营环境变了,“小而美”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能不复存在。比如美国的产业转移,美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环境可能没有了。二是技术的创新,使很多企业的技术储备再没有了其用武之地。比如,云存储与U盘,比如云播放与光碟等等。比如,新能源汽车产生,原来很多传统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是否有存在的环境。

  当下,是产业变革的超大窗口期,产业格局及企业格局会发生巨大变化,哪怕“小而美”的企业,也必须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有更多的思考:这是怎么样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