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一起读书:《棉花帝国》

2021-10-18 来源:本网
分享:

  花上十几个小时,囫囵吞枣的把《棉花帝国》读完。《棉花帝国》由哈佛大学的德裔历史教授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教授所写。可能是我比较喜欢这种写作风格,很快就可以进入作者的写作节奏,历史画卷扑面而来。

图片

  棉纺织业的发展,它既是一段简单的人类发展史,更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它虽然讲的是贸易的进行,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的演化。但它却在塑造世界的经济格局,推动工业革命,及科技的进步。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贩奴贸易、工业革命、美洲原住民屠杀、奴隶制与强迫劳动、美国南北战争等等的历史事件纷沓而至,但都镂绣在棉纺织业历史的丝线及织布机的经纬里面。书罢,绕梁三日,和鸣锵锵。

作者发明了一个新概念:“战争资本主义”。欧洲人通过殖民战争,在美洲屠杀原住民,掠夺土地,推动“黑三角贸易”,实现了纺织业原材料大量种植所需要的土地、劳动等要素集合,以此实现棉纺织产业全球供应链的重组。看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起于血腥和暴力的,而非温文尔雅的“自由资本主义”描述。

  有了“战争资本主义”所形成的原始积累以后,人类才有机会进入盛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演义。棉纺织业中诞生了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机械化纺织厂、轧棉机、蒸汽机等新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英国的工业资本家打败了大量的印度手工业者,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棉纺织品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对棉花原材料的需求加剧,当南美奴隶制庄园奴隶革命以后,美国南方奴隶种植园迅速发展,贡献了当时世界70%以上的棉花产量。美国社会存在了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即“战争资本主义”及“工业资本主义”,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逐步瓦解,雇工及工人队伍逐步形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架构建设。

  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扩散,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来临,世界棉纺织业的工业制造中心,也逐渐从英国转移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也分别带动这些国家逐步实现了工业化。

图片


01 构建全球网络,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我觉得地理大发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大发现以后,地球人终于知道了我们住在一个球体上面。那么才有了苹果往地面掉的疑问,牛顿万物引力由此发现。当人类思考的维度不一样,思想的光辉便会照耀人类未来的世界。

  英国及欧洲并不生产棉花,为何能够主导棉花帝国的游戏规则?信息对称。当棉花贸易商走遍全球,就会全方位的了解各个国家及地区纺织的技术,就可以集大成者,推动纺织技术的进步,甚至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我最近认识一家名称为shein的服装时尚公司,便是一家有全球网络的公司,中国的时装供应链,国外的时尚元素,各个国家的大数据分析,还有跨境电商的体系。一家公司如果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个产业一方面的体系,比如供应链、或时尚、或跨境电商,那么它就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如果能够有两方面的体系,那就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如果是几个体系全部打通,那就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乘数效应了。shein公司厉害之处就是时尚、大数据及算法技术、供应链、跨境电商各个系统全部打通,无缝衔接。

  企业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有时也要天马行空,才能够有所发现。当然,天马行空不是目的,天马行空的目的是发现。发现比实现有时候更重要。比如,诺贝尔科学奖奖给谁,一般是发现者,不一定是发明实现者。西方科学领先东方,就是他们的学术体系鼓励理论创新与发现。

  企业颠覆性创新要从发现开始,华为经常讲无人区,就是要发现。中国企业走到今天,要持续创新,需要从更高的维度来思考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图片


02 有规模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

  英国通过“战争资本主义”的方式,掠夺了全世界的棉花资源。但中国和印度的纺织业,它们还是基于家庭妇女的作业,是农业社会农村家庭的经济补充,所以他们的工资便被忽略不计了。哪怕就是比工资,英国的织工要比印度的高六倍。以至于经过运输,印度的纺织品到了曼彻斯特,价格还是远远比英国本地的价格低,如果没有限制,会打击英国的纺织业。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制造成本。所以,就有了利用水动力的机器、蒸汽动力的机器,也有了飞梭机、珍妮织布机等等的发明。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叠加效应,提高效率,使到英国最后的纺织品,反而能够出口印度。

  就如富士通公司,虽是代工,但因为有规模效应,所以,富士康就在生产环节、采购环节下功夫。使到全世界的很多手机,如果没有富士康代工,成本会倍增。中国今天的制造业,也有制造业红利,其中就是供应链、加工技术、加工平台及成熟的技术工人发挥作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也找到苹果,要求把苹果生产线挪到美国。但乔布斯说,苹果如果是美国制造的,成本要一万元(人民币)以上。

  制造业有量,才能够有机会上自动化、上其他的加工平台,要不然,连创新的投入,都没有地方分摊。上规模,也可能很多意想不到的边际效应。比如,规模大了以后,才有产业分工了,有金融的延伸工具,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会更加强大。美国后来居上,首先是种植规模上来了,南北战争以后,工业资本主义占了上风,也是有了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

  图片


03 制度安排是创新的关键

  为什么中国及印度有悠久的棉花种植及纺织制造技术,却不能成为棉花产业的主导者。一是传统上,中国及印度的文化基因是农业文明,哪怕有工商业的发展,也是农业的附属。欧洲文明起源希腊,是贸易及商业文明。中国有很好的船舶技术,也没有往商业方面去发展。二是基于文化所塑造的制度。国家的赋税来源于农业,它的政权基础就是土地制度。《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才有用。“土”是根基。赋税来源于商业,商业的利益就要在制度上保障。英国有光荣革命、有亚当斯密、有资本主义制度,理解起来也容易。三是可以理解中国和印度的工商业不能够与农业分离,而英国的工商业可以独立,并且仅是把农业当成工商业的“第一产业”,工业的原材料。四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经纪人、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保险、期货等等的服务业也可以从工业脱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棉花帝国所塑造的,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它还塑造了人类社会的产业体系,产业价值体系,产业架构体系。哪怕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棉花的重要性已经不及往昔,但它所塑造的体系可以是“石油帝国”、“美元帝国”、“互联网帝国”等等。哪怕在工业体系上英国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但它所塑造的现代产业体系,英国及撒克逊民族所形成的国家,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标准、法律、结构很多都源于英国,美国也得到了很多的传承。

  创新,既不起于技术,也不止于技术,而是起于资本的商业价值,止于资本的商业价值。为了资本商业价值,可以技术创新,可以贸易战,可以战争,可以改变制度,可以建立新的规则,这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正如书中所讲:“在某个时刻看起来似乎永久稳定的世界在下一个时刻可以发生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革命毕竟永久地重建了我们的世界,就像世界上的织机永久地制造出新材料一样。”

 图片


04 结语

  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的崛起并非偶然,自有它的逻辑,有它的基因。中国如果能够重新崛起,它的逻辑是什么,基因是什么?

  可能需要重构新的文明,可能需要新的历史机遇。新的文明需要解决当下文明所不能够解决的人类问题。机遇可能是当农业遇上灌溉,当商业遇上大航海般的存在。

  读书的作用是前溯五百年,就可以往后看五百年,要看历史的大逻辑及演化过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