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丨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中谈企业服务

2021-10-03 来源:本网
分享:

  因为筹划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班、恰逢北交所成立,来了一趟北京。感觉“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一下子热了起来。全中国都在讲“专精特新”与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我内心反而涌起一丝轻度的不安。

图片


01 专精特新企业要呵护

  我们促进会会员中,本来就有两百多家的隐形冠军,他们是世界品牌背后的品牌。虽然企业做的不错,但因为是To-B的企业,基本不广为人知。十几年来,我们也是默默与这么一群企业,相伴成长。

  突然间,他们很多也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名堂突然响了起来。要知道“荒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要知道北京是一个出政策、出专家、出顶层设计的地方,也是中国投资资本比较密集的地方。感觉北京的资本圈、专家圈就热了起来,关系的、资源的、融通的、服务的。

  也有很多人在思考,北交所如果都是中小制造业上市,如果交易不够活跃,那到时候不跟新三板一样?如果北交所因为投机过度,那与设立北交所的初衷是不是又不一样?两者之间如何平衡。

  北交所上市,如果真的要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目的,那资本就要遵循制造业的逻辑,能够跟制造业一样,耐得住寂寞,按照科学、理性、合理谋利的经营逻辑。那么,各种中介服务费用是不是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适当降低,服务的理念也不一样。

  我最近看了《长江商报》关于我们会员企业的一篇报道,报道企业老板家人减持在上市公司股票3亿元,表明公司老板对上市公司没信心。我觉得记者的分析逻辑还是原来上市公司老板投机、准备跑路的逻辑。要知道,这家公司的税后利润一直都在20%以上。要知道,什么公司能够有20%的利润。那么老板所套现的钱投在哪里?其实,记者并不清楚。当然,很多制造业的老板思维有些怪异,他们的思维也很独特,但绝对另有一番世界。但却因为这一番世界的存在,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那位企业的老板对研发特别感兴趣,但又担心项目的不确定性会拖累上市公司,于是乎就体外循环投入搞了个高技术项目研发。

  北交所是否允许这种投入周期较长,还有不确定性的项目存在?是否允许企业因项目创新而失败?恶意欺骗除外。

  据我的观察,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投入技术研发失败的几率一定比这些企业去做资本运作低。如果他们的投资是基于技术一致性,或者市场一致性的,是基于产业垂直投资,产业生态发展的投资,还是要鼓励。

  国家之所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实际上也是开放多更多的路径,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有资源去进行技术创新,尽快缩短跟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的距离,能够补短板,构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就是担心,北京所在区域非制造业地区,对于制造业的发展逻辑理解不够,包括上市评审的条件、评审专家对制造业一旦理解不够,难免造成上市反成了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发展的桎梏。

  当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也必须遵循资本的游戏规则。但无论如何,资本、中介以及北交所,要呵护好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公司,他们不应成为众多服务中介的唐僧肉。

图片


02 专精特新企业要继续坚守

  关键还是制造业企业本身,还是要立足制造业,初心不变。

  我曾经跟一位在北京学资本运作的制造业企业总裁交流,他讲的都是关系、人脉、资本、钱生钱,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亿。我发现不大对路,这好像不是广东制造的节奏呀。对于做资本而言,从事制造业就是一个苦逼的差事。但做制造业的人,自有他们的乐趣,自有他们的坚守。一旦他们离开自己熟悉的赛道,可能什么都不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广东是坐商,浙江是行商。浙江人做生意厉害,全世界都有浙江人,温州人,他们“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走遍千山万水,小商品里有大市场。北方的企业,要跟政府搞好关系才行,他们的市长,就是市场,就是生意。现在的广东,很多的企业家都不是广东本地人,本地也没什么关系,他们办制造业企业,就是靠把产品做好,精益求精,就不愁没有生意做。所以,广东制造业的工厂管理水平最好,有精益管理,最有制造业文化。

  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一定不要学习以前上市公司的前辈,有钱了,各种思维就活跃了。最后忘了初心。我跟一位在申报上市的企业老板吃饭,我约上了他的太太,说企业上市,一定不忘初心,要经得起诱惑。特别搞技术出身的制造业老板,太单纯,有钱了,经不起诱惑。各种政府部门找你投资,各种优惠政策找你,很多人、很多亲戚朋友跟你借钱,很多项目找你投资,很多美女找你搭讪,连澳门赌博都设局等你。到处都有坑,不小心便前功尽弃。

  如果真的有福报这一说,上市就是福报,再有其他的心事,享福就是消福,都是在消耗福报。做好制造业,做好产品,把企业扎扎实实经营好,让我们的员工生活好,就是好企业,就有福报。一个能够把企业做强做大的人,一定是很纯粹的人,有坚守的人。

  很多上市企业老板,公司上市了,但没有系统的理解企业上市的逻辑,没有企业上市的战略,没有上市企业的文化,要不然就原地打转,要不就随波逐流。再干他十年八年,年纪也大了,能量和动力少了,精气神少了,酒肉味就来了。你就会感觉到,企业也就这样了。

  经营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修炼,企业就是企业家修炼的道场。专精特新的企业,是应该有初心的,有使命的,一定要干净,一定要坚守,一定要简单。

图片


03 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

  促进会举办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培育班,是从去年底我们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起探讨筹备的。张亚光副院长的态度很明确,培育班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经济学院也必须为制造业服务,要做出特色,要配置最好的师资,要赋能上市培育班的企业。

  我们觉得,要通过一年的上市培育,系统的讲清楚上市公司的全部逻辑,不仅仅是资本逻辑,还有战略逻辑、产业逻辑、时代逻辑、经营逻辑、文化逻辑,还要有制造本身应有的底层思维逻辑。要打好经营企业的地基,构建企业的四梁八柱。我们还要提供上市企业的资源图谱,形成促进企业上市的服务矩阵。

  我们很清楚,相对于中介机构,制造业和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就如你去医院看医生,小孩子学校读书,信息不对称造成话语权严重不对称。上市培育班就是要让企业家充实知识,扩展认知,资源到位,信息对称。

  我跟工信部的领导探讨,什么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必须有整合能力,服务逻辑,服务链生态,也必须有服务的界面。不是认定一堆服务机构就是服务体系,必须有机梳理,形成体系,形成服务界面。必须了解需求,需求不是全部来自企业家的认知,而是来自于他们的企业发展。比如,他们上市,他们都不清楚企业究竟有哪些需求,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服务机构,你必须比他们还要理解他们的需求,那才是专业服务。不是他们有求于你,而是你要对他们负责,要告诉他们那些是必须做的、必须投入的。就如我们的精益管理培训,我们要求,所有的会员企业,都必须有精益管理。所以,我们说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班,重点是“育”,不是“培”,是制造业上市企业必修课。

  哪怕我们专精特新企业上完课以后,决定不上市,我觉得,也是善莫大焉、非常值得的事情。

图片


04 后语

  促进会做事不投机,不是因为“专精特新”热了我们就赶潮流。我们一定要深度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底层逻辑,才能够理解专精特新企业真正的服务需求。

  也不希望我们的会员企业、制造业要去赶潮流,什么人脉、资源等等。中山科彼特做到几个亿规模都没有销售人员。专精特新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是内驱动力,必须是技术力、创新力。一心一意做好产品,不要勾兑,不要人与亦云,要有自己的定力。

  政府给专精特新企业的好处、政策,该拿的要拿,但要清楚,除了专注制造、创新和产品,其他的,都是企业的外来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