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常态的力量

2021-05-17 来源:本网
分享:

  华山吐槽北京一位大师讲解《道德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时,“企”和“跨”解释错了。他认真的查了字典,“企”是指脚后跟,“跨”是横着走。说那位老师说“企”是踮着脚尖,“跨”是往前跨步。我说怎么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道德经》的本意。华山说本意是什么?我说《道德经》本意是回到常态


01  精益管理的常态

  我跟华山说,地尔汉宇公司的竞争力来自哪里?就是把精益管理做成常态。公司、班组、每个人都不再用提精益管理了,但精益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文化、血肉,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小企业,不要忙着基于产品的技术创新。小企业创新,一定是基于改善管理、提升效率的创新。地尔汉宇的做法是精益入手,从生产流程中省成本、从厂区物流中省成本,从优化人员中省成本,每年都能够省个5%~10%,十年下来,一定能够与第二名拉开大距离,隐形冠军就是这么来的。

  不要技术和产品创新吗?需要,但基于产品创新的研发付出更多的成本,有些创新还需要再去拓展新的市场。减成本的创新,不仅不用拓展市场,可以直接成为利润,或者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制造端企业的话语权。

  地尔汉宇的水泵之所以有竞争力,除了管理,就是当年研究用铝线代替铜线的技术创新。那是因为精益做到极致以后,通过现场的管理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了,所以就会从材料替代的其他办法去考虑节省。不仅如此,当精益管理、省成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员工就会不断的思考,如何继续减成本,材料、节能、自动化都有可能。

  地尔汉宇为何能够把精益管理做成常态?一是机制,二是机制沉淀成为文化。要让员工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成果。管理就是要做到尊重人性,不是讲空话,讲大话。常态就是认知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有各种欲望的人,管理就是要把每个人的欲望管理好,让人对欲望的追求也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企业管理的常态,就是基于普通人、普通人欲望的管理。共产党打天下,就是靠老百姓,找到老百姓的诉求与理想主义追求的结合点。有一位企业家开面包店,老是想如何激发店员的积极性,怎么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后来一个朋友推荐一个专门做连锁经营的专家。专家去了以后,找到经营最好的店、业绩最好的员工,分析他们的行为,总结了他们做得好的方法,形成制度文件,培训推广,而不是动不动就提心性。提心性之前,要看企业的管理有没有可以挖潜的地方。心性不可管控,管理就是常态化的东西。


图片



02《道德经》与企业经营

  企业经营就是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科学,就是常态。那不是有出奇制胜的说法吗?出奇制胜也需要有基础的能力,再好的计策在实力悬殊之下也是没有意义的。实力是基础,是常态的表现方式。

  《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就是讲要“返回来”,返回来就是道。“物极必反”,一个东西到了极致就会走到另外一面。不要等到“反”才去做功夫。能够知道“物极必反”的就是道,道就是常态。《道德经》有很多观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难”与“易”是相对的。以前汉宇集团想做一百亿,做加法,一个项目叠加一个项目,很难。后来华山悟到,把他的水泵和电机技术做到极致,再去进入另外一个赛道。以前汉宇集团只做排水泵,觉得进水泵毛利率太低,后来想通了,用排水泵的技术去做进水泵,人家没钱赚,汉宇集团就没有问题。进水泵的市场更大,很快就可以做多一个原来汉宇集团的销售规模。如果再多几个赛道呢?这就是“细”与极致,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但人性的特点就是贪多求全,做多、做加法是符合人性的,反而做减法是反人性的。所以,做减法才是“道心”。“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般的学习是增加知识,做加法,为道就是减法,最后是“大道至简”,虽无为,而无所不为。企业经营,一定是大道至简,减到好像没什么作为。就如精益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没什么高大上的创新,没什么惊天大作,没什么大作为,但就是实实在在的省成本、性价比提升。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创新,变成常态,这才是企业管理的王道。哈尔滨“李氏食品”公司的李希华来广州看我。我说,企业经营千万不要“新奇斩特”,不要“奇淫技巧”,一定是老实经营。“李氏”公司的食品不含添加剂,我觉得把它做成常态,那粽子也可以当早餐。企业生意好,就是能做成常态,老百姓日常家用的常态。麦当劳,就几个包,但当它成为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就是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企业的创新,一定围绕客户来展开的。“圣人无常心,百姓心为心”。西方经常讲民主制度,讲选票,但民主不等于选票,民主也不等同于老百姓的利益。但很多制度设定,演绎着演绎着,就会执着成为标签,而忘记了原来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的利益。一个制度设定的优劣,其判断的根本在于能否保证老百姓的权益。根本的东西就是“百姓心为心”,丢掉根本,就是舍本求末了。很多公司做大了,就希望垄断,并获得垄断利润。如果其界面不是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用户服务,没有了用户的界面和常态,就是失去根本。“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根是常态。


图片



03  常态有力量

  “五一”假期,我有一位朋友梁兴安去四川大凉山做支教时坠崖身亡。我是知道他有一个公益基金,叫“阿依土豆”。我跟兴安是在张肇麟老师那里认识的,他爱逗,经常乐呵呵的。老师讲学是要一本正经,这老兄下课,就经常逗着讲解老师观点,烟火气就冒出来了,大家也被逗乐。

  我可能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听到他死亡的消息,我想到的总是他嬉皮笑脸的样子,真的没办法跟悲伤联系起来。梁兴安就是一个老顽童,插科打诨样样皆能,一本正经说闹笑话。我真的不知道梁兴安的影响力有这么强,他死亡的消息占据很多头条,连中央台也上了。他的追悼会使北上深飞往西昌的机票一票难求,洛阳纸贵。另外一个梁兴安?

  他曾经邀我一起去大凉山支教,发动企业家参与。我的意思是我做协会也是半公益了,他做支教是因为他自己在办学,是属于他业务的延伸。但他也没多说,说公益慈善也需要缘分,说的稀松平常。

  兴安走了,很多人说他是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更多的人说他是君子,温润如玉的君子。一开始,我真的很难将梁兴安与“君子”、“大家”的形象给联系起来。我甚至想,这家伙酷爱徒步旅游,是不是趁着去支教,去大凉山徒步去了,不幸坠崖了?如果是这样,觉得这才是我认识的梁兴安:一个有普通人喜怒哀乐、有普通人爱好和兴趣、有普通人优点缺点的梁兴安。普通人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有他的追求,有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集众生之好,但也是藏在众生相中,普通人身上也有圣人的气息。

  我很怕大家把梁兴安变成雷锋,那他跟我们距离太过遥远,距离让大众怎么学也变不成雷锋。如果梁兴安还是那个同样有普通人般特质的梁兴安,但又不妨有他高洁的追求。那我们也会想到自己,即便是普通人,可能也有很多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光芒,一以贯之,或许也能够成为梁兴安的另一面。那么,梁兴安的精神可学而至,圣人君子,也是可学而至。否则,圣人君子,就是一个个雕像,毫无生气,距离我们一万三千里,跟普罗大众无涉。

  梁兴安,普普通通,就存在我们身边,满街都是圣人君子。只不过,我们都是远视的眼睛,从来没有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反而是挑剔、不屑与轻蔑的眼神。兴安,是我浅薄了,无处不在的傲慢,让我并没有看到另外一个你。但恰因为事故,我确实看到另外一个你,也看另外一个可能的自己。

  看见,看见自己,就是一种力量!在死忘中,在濒临死亡间,向死而生,在俗不可耐的沉默中,看见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平凡的力量。


图片



04  后记

  最近我自己有很多的感悟,在生死间,在离别之间,在寂寞中。当我们发现寻常,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那平凡的世界,也涌动着改变世界的动力,普通与朴素的力量,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