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经济快速发展难以持续
两轮自行车的逻辑是:有着惯性往前冲,车就不会倒。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尽管中国的企业也好、社会管理也好,人的自我管理也好,都很粗糙,但毕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个往前冲的目标和方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对趋同。就是社会管理中的个人、企业、政府行为都有一个“发展”的前提约束,相对容易达成社会共识。 像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案例,在人类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巨量的基数面前已然不可持续。德国也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过经济增长接近8%的德国奇迹,但持续时间也就十五年,就成为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体。 其次,美国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担忧及想象中的未来威胁已变成为现实的冲突和限制,对于中国崛起的打压和围剿会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使到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大大压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空间。 第三,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也掩盖很多的问题,导致中国GDP质量不高。大家经常说,今天修一条路,明天在路面上挖路埋水管,后天再挖路埋电线,都是GDP。你在路上撞车,再去修车也是给国家贡献GDP。因为整个社会管理的粗糙,社会生活中行为的浮躁,也会造成一个国家GDP高数值、低质量的现象。 中速或低速的发展周期中,受到外部环境制约的产业,产能会过剩,很多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所掩盖的问题持续暴露。企业经营所习惯的增量思维已经没有了支撑,经营凸现困难,怎么办? 比如,你工厂有一块地,企业经营不咋地,但地会增值呀,企业的财富也在增长,经营的问题就会被掩盖。企业银行贷款买下来的资产,因为人民币每年都在贬值,所囤积的资产是升值的,相对于付出的利息,资产增值回报大于利息付出,企业可以不需要通过管理手段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囤积的原材料也可以赚钱。若是这样,企业需要管理吗?有一句话,水退了,就会看到谁在裸泳。 经济发展进入缓慢的周期,经济发展会不会通缩,存量的资产会不会变成负资产?政府以前收不到税收,卖一块地就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果地不再升值,或社会需求减少,政府获取不到过去的税收和土地收入,政府庞大的管理开支如何维持。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会不会出现内卷化? 02 内循环不仅仅是做大国内市场 不管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所强调的还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当然,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才是经济内循环的基础。 内循环还有一个时代逻辑,就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日本在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以后,虽然经济会陷入发展的低潮期,但日本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并没有真正的下降。反而日本在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等的发展还是独步天下,日本走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存量经济,剩者为王,如何剩下来,一定跟管理、研发、设计和经营特色有关系。 内循环还有一个更强的时代逻辑,就是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近接触了一些健康管理机构,他们的理念是防重于治,要防触死,防癌症,抗衰老,管慢病。治未病的理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也是体现一个社会伴随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所产生的新消费需求。显然,“防”和“治”的产业不同,而从“治”到“防”,产业也需要形成一定程度的转型。 我这周接触了一个应急管理系统的机构,他们介绍,对于安全生产,国家也是越来越重视预防体系的建设,也是“防重于救”,而不是过去的“四处救火”管理模式。预防体系要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我马上打电话给我们一个做气凝胶灭火罐的企业,他们能否也进去这种预防体系?当然,从“救”到“防”,也是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社会观念的变化,安全意识的提升,防患于未然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它也会形成新的社会及产业生态。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不仅仅是企业管理需要得到优化,社会管理也急需得到优化,“数字化”是优化社会管理、提升产业效率极其重要的路径。非常重要的是数字化和智能化介入到社会的管理。有专家的观点说不要提“新基建”,而是提“数字经济”。因为“新基建”主要是围绕“数字化”来展开的,提“基建”会让社会认为又是投资拉动。而“数字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政府现在推动数字化力度非常大。如果2000年推动的电子政务还是初级阶段,围绕“数字化大数据”的政府才是真正的电子政务政府。一是服务,以前办证件需要排队找人,什么“门难进、脸难看”,现在很多的年审、签证、证明等等基本都可以在网络办理。二是管理,形成大数据基础,通过数字挖掘出来的社会需求如何管理,执政如何更能体现民意,及时梳理社会矛盾,数字化给政府管理提供更加好的基础。三是透明政府及高效政府的建设。 产业及企业也是如是,围绕数字化所形成的产业梳理、数字挖掘也会大大提升产业及企业运行的效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提升的重要路径。 内循环的这个逻辑更为重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的同时,慢工就要出细活,细活就是紧凑、有品质。有品质的企业、有品质的产业、有品质的社会生活、有品质个人生活。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变,社会失去信心,经济和社会都会滑落。 03 逻辑不同,观念不同 国际上国家与国家的竞争,看起来是经济竞争,本质上是制度和文化的竞争。以前的竞争是哪种制度提供了更为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全球化与低政治主权模式。后来中国大陆的崛起,它觉得经济快速发展四十年,又没有发生过大的危机,还拥有了强势的国家主权,所以有了自己的制度自信。 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消灭了7亿多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世界脱贫人口总量的80%。政党执政最根本的合理性并非选票,选票仅是假设的合理性,而是人民是否真正受益。近年,中国又提出全面消灭贫困的目标,这在人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新冠时期,中国对于新冠疫情的管控,说明了中国政府是有为政府、有效政府,它的制度设计对于防患大规模突发事件是合理的。 但这些,跟全世界主流的观念显然格格不入。西方更加相信他们的制度设计在人类社会过去几百年的发展得到验证,也奠定也今日世界的经济基础与格局,他们无比自信的认为制度与经济的匹配已经造就了人类社会完美的结局,是历史的终结。他们更加相信中国可能是作弊、可能是畸形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可能是逞一时之快。 当然,他们也发现强政府在于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有力干预的作用,于是也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努力让渡权力给予行政部门,以完成在某种挑战下权力集中所带来的号召力、动员力、集中力。因此,他们往往会树立一个对标的挑战者或对手。但这是否是制度自我修正的一种机制? 社会生活中其实不仅仅有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性是自私的,社会管理的基础是承认人的自私,并利用人的自私去开发人的潜能和价值,去发展社会目标,再去提升自己的知情意,让人类和社会更加美好。 现代社会需要提供给人类更多的空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社会生活的空间,表达诉求的空间。民选制度或许表达不了很多的诉求,但它却创造了一种好象可以表达意愿的场景,并以此来证明执政权力的合法性。在过去的几百年,它合理性的表现是经济发展及社会福利。 经济发展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制度合理性的标志还是人民生活,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的公平、合理、正义。这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张吗。 内循环不全然是一种经济逻辑,还是一种社会发展逻辑,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要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倾向,就是政治为资本服务的取向。从一开始资本主义的制度设计并非就是民选制度,民选制度是权力博弈的设计,商业利益与专制利益的博弈,但它也是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博弈也会让渡社会生活空间,也会让渡人民一定的话语权。但当寡头经济出现以后,就有了寡头政治,寡头经济就可以兴风作浪,摄取社会财富、操纵社会生活空间、控制社会生活。 寡头政治本身会不会控制社会生活、操纵社会发展空间呢?因此,需要反映民意的博弈力量,来确保政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也就是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这也是共产党的宗旨。因此社会管理需要更加开放。 一切的一切,基础是经济发展,落脚点是人民生活及社会服务。 04 结语 内循环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指标,更是经济质量的指标。经济质量体现在服务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多层面,中国未来的社会生活会更加立体和有厚度,我们的产业发展就必须有深度,也需要更加的立体和纵深。 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产品价值,还有服务社会的价值。企业的存在不仅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还要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企业的功能是通过创新组合,实现利润、创造社会价值,达成“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宏愿,中国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不只是资本家的企业,那么企业的社会存在就是一种社会功能。华山讲了一个日本企业的例子,销售七个亿,利润几乎没有,企业还持续经营。为了什么?为了员工生活。或许,这不是企业的常态,但是它完成了企业社会功能一种新探索。国企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功能? 我这篇行者视角,写着写着,有些跑题,但好象有点味道,逻辑还在,我可能在说一个什么样的事?无论如何,社会也好,企业也好,它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以促进跟外部的信息交流,形成熵减。对于一个系统,它必须不断汲取和采用来自外部的思想和信息,组织才有更强的活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