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用之教
没想到清华粤商班郭晓梅老师所讲的《清华历史与文化》让我感动无比,数次让我泪流不止。一般人对于清华的理解,不就是一个工科非常顶尖的学校,除了很多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会去清华讲听人文课呢?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庚子赔款美国返回款项所建的清华学堂,是留美预备学校。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科学改变中国落后状况,成为中国现代化探索的主要路径,留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渠道。
中国大规模留学大概有三个时间段。最早是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的54名幼童留学美国,前后一共有120名小留学生出国留学。接下来便是1909年后出去的庚子赔款留学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当属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
但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留学生学子,还是庚子赔款留学生。跟洋务运动的幼童留学不一样,这批人都是成年出去,国学基础扎实,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真正实现东西方文化融合,有科学,又有情怀,有追求,又有理想
能够对国家有大用的人才,不是简单的技术人才,而是有理想、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人,而不是趋利避害、见利忘义。讲课中,郭老师重提钱学森三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清华的历史,不仅仅见证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中国百年以来的奋斗史。所谓的人才,所谓的大家,不是简单的技术天才,而是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人,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使命和担当。
是不是传统文化基础,加西方科学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捷径?还是人的优秀,是因为他们背负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责任、民族的复兴的缘故?还是来自于善于学习,深于反省,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原来,清华真正的底蕴,居然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的奋斗精神,一种爱国的热情。
02 无用之用
以前经常听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森林说,到清华大学,要体悟它的“无用”之学。原来所谓的“无用”是相对于工科的“一技之长”之有用而言,而是关于人的学问。
李院长在分享《大学》讲:“《大学》是大人之学,读《大学》可以恢复我们源本光明的内心、涵养性情、变化气质、找到纯净的精神状态。”
郭老师的清华文化课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清华国学院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之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并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来真正的学问,不是往外讲,而是往内渗透的,表现为一种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知耻后勇、知难不退、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它表现在科学家身上,就是科学精神。表现在工人身上,就是工匠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企业家精神。表现在官员身上,就是焦裕禄精神。表现在奉献者身上,就是王进喜、雷锋精神。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可能经历风雨,但总能屹立不倒的,就是它总有它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信仰。在国家的危难之时,在生死存亡之际,在面临各种挑战之间。有些人选择退却,但也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妥协,也有人选择抗争;有些人选择苟且,有些人选择奋斗。
选择本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一种人生。而它的态度,可能是来自教育、熏陶、信仰,或文化的内化。
内化的气质和气节,不在于平常的对错,而在于大是大非、大风大雨中的站位和选择。无用而大用。
03 无用之无
气节、精神,看似无用,却是人生主宰。民族信仰,国家脊梁,实是大用。
而《庄子》的无用,是另外一种境界。它提供了人生思考的另外一种维度。
天地万物,都有它的生态和安排,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它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判断而存在。
庄子有一位朋友叫恵施,说魏王送他一颗大葫芦种子,他种植后结出果实有五石之大。用它盛水也不行,用它做瓢无处可容,总之大而无用。庄子说,你可以用它来做腰舟而优游于江湖之上。担心它太大无处可容,可见心还是茅塞不通。
恵施有一棵大树,叫樗。长的奇奇怪怪,不成材,匠人都不用它。庄子说,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没人来砍掉它,没人来妨碍它,可以任意躺在树下,逍遥自在。再无用的东西,可以自保,也可以妙用。
有用无用的判断,仅是视角,仅是认知的层次。可见人的判断力在认知世界上,距离真实的世界,还是存在巨大的距离。认知的世界,没有偏执,没有意必固我,才能心虚应物,事随自然,而思虑恂达,耳目聪明。
无用,随处可用。
04 结语
从有用的科学,到大用的精神意志,再到无用的智慧。岂不是王国维先生“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普普通通,自然而然,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