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后疫情经济观察七:替代出口

2020-06-14 来源:本网
分享:

1 商业软件禁用

  美国人的行动一点都不含糊,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是中国的工业4.0和5G。只要中国不让步,贸易战就不可避免。

  把中国从事5G技术的华为和中兴公司从全世界的产业链里面摘除。

  把中国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高校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哈工大使用美国的Matlab商用软件。

  道理上讲,全球化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一种共生的生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就是合作。资本家放着生意不做,绝对不是赌气。赚钱都不要,就是要命的,那就不是商业思维所能决定的。

  极端化的做法本来应该是在最后谈判摊牌时候出现的,合理应该是美国大选以后中美贸易接着谈判的底牌。突如其来放大招,是不是跟美国疫情的持续发展与示威游行的爆发,影响到选情有关系?

  在中国农村,如果两个村在河流的上下游,上游的村子把水都截流了,那两个村关系必定势同水火,似如仇雠。杀招都用上了,中美经济难免一战。


2 中国产业的软肋

  二战以后,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由美国人制定。经济、金融、贸易、科学与技术、价值观与舆论、以至于军事力量,美国拥有绝对的实力和话语权。

  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一个跨国企业,能够与之匹敌。苏联、英国、德国、日本概莫能外。西门子、阿尔斯通、丰田、三星……也概莫能外。

  不知道中国人是自信呢,还是愣头青。还是压根儿的一个刺头,硬是成为目标被人家给盯上了。

  问题是全世界产业、技术本就一个生态系统。没有一个产业生态可以独立于一个国家。不幸的是美国将通过修订法令,限制10%的技术设备源于美国的生产企业,供货于特定企业。据说,连10%也可能不用作为限定,用一个美国螺丝刀也算。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有着成千上万个工业软件,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这些商用软件的产权,基本不归中国企业拥有。一旦美国真的下死手,中国的工业体系,会受到冲击。因为Matlab软件的停用,哈工大的很多研究,一下子就停摆,武功被废,数据死寂。

  如果美国想尽办法,持续打压,中国在未来若干年,要补的短板,可能是全世界产业链。现实中,确实没有一个国家,一个跨国企业愿意为中国去开罪美国。中国可能真的要重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


3 如此被动

  可能是中国人的假设。柳传志多聪明的人,他相信全球就是一体化,大家都是开门做生意的,哪有这种相互关卡的做法。所以,他提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的理念。相信他也绝然没料到美国今天竟会如此做作。

  其实,中国的很多软件,开始时候都不比美国差,包括电脑操作系统。问题是软件也是一种生态,必须有应用场景,必须不断迭代。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研发软件的,大多是国营或事业单位,拿到国家课题经费了,把东西做出来了,但不会太多去考虑市场如何推广和培育。

  民营企业的,哪有这种经费去做基础的投入。哪怕有,中国知识产权市场保护不足,盗版猖獗,最后也会铩羽而归。中国市场也不认同软件产品的价值和应有价格,也不重视知识产权。中国的有些好软件也只能卖到国外去。

  国外的软件系统进入中国,虽然也存在盗版,但他们在本土市场,已经形成了市场规模和应用生态。国外软件在中国应用,开始虽是盗版,但也培育了市场,也迫使中国同行业放弃中国市场。等到中国市场规范了,中国软件已经没有了生态,没有了发展的空间。

  就如微软,中文系统可能没有WPS好,但大部分人都用微软,少数人不用,所有人都跟他们交互不了。手机操作系统也一样,不是操作系统不好开发,而是生态仅存在于安卓和苹果。中国手机的很多应用软件,也是基于安卓底层开发的应用,华为更是如此。中国手机对安卓生态贡献非常大是事实,但平台是人家的,关键时候还是把你给断了,你也没辙。

  反思中国软件市场的被动局面,一是中国的很多科研经费投入到没有市场能力的国营和事业单位,是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二是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始虽然没有保护到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也使中国企业很难涉足高投入、持续投入的知识产权领域。

  幸亏有华为、阿里这些民营企业的崛起,民企有积累,才会有基于市场化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基础研发的投入,才有中国今天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简而言之,中国的教育、科技、国企都是比较低效的部门,虽然占尽国家资源,却不能给国家产业带来真正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值得政府反思。


4 打造备胎,还来得及

  位于广州开发区的汉源电子材料公司,其精密预成型封装焊片技术经过五年的探索,去年一夜转正,成为华为、爱立信等5G技术应用的供应商。全球电子材料技术,美、德、日绝对领先,中国要突破瓶颈,非常不容易。汉源技术虽在国内领先,那仅是单点突破,与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在积累和基础科学。

  汉源电子的陈董说认为,中国虽然在电子材料方面的研究上落后与德美日,但中国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有市场了,就有利润,有利润就能够投入研发。如果政府政策资金上能够支持民营企业,包括支持企业融资上市,中国还是能够补回短板的。

  陈董讲到,其实补中国产业短板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欧美日的很多中小企业,也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汉源资金充足,也可以引进一些技术,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

  遗憾的是,能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一些指标都不合理,如果企业不愿意造假,就符合不了政府的要求。真正搞研发,做市场的企业还真的不关心政府的补贴政策,理解政府的标准太费力费事了,很多规定不切合实际,也不知道如何跟政府打交道。

  智纲智库的任总认为,美国这么制裁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也让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美国不抱任何幻想了。中国产业没有补短板,就会受制于人,是非常残酷的现实。

  幸运的是现在的中国,有市场规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有市场,有应用生态了,就有研发和技术发展的空间。

  中国也要鼓励欧日美以的企业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如果受到美国技术及产品比例的影响,必须“去美国化”。


5 中国需要注重自己的体制改革

  在政府与市场中间、科研与市场中间,需要更多的制度安排。

  虽然在抗击疫情方面,中国能够用举国家之力去应对极端事态,得到好的效果。但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所有事情都要中央来主导操办。如果这样,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就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什么事情都需要中央政府决策。

  很多事情,决策链太长,响应不及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官僚和外形式主义。

  中国很多事情,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其实,很多东西,政府不需要太多的微观管理,关键是立法和规范,其他的交给市场主体,交给社会组织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我们最近走访了很多从事口罩、口罩设备、熔喷布设备生产的企业。企业认为过多的行政干预会扭曲市场,行业需要培育协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行政管理短时间可能保证有效供给,但会给市场带来后遗症。

  地摊经济也不需要太多的城管去管理,让专业机构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就可以。

  未来中美之争,最后很多程度取决于对两个国家对于自身制度弊端的纠偏和改革力度。

  市场提供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政府提供公平和保障。

  中国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珠三角镇级经济。

  财政收入的分配需要向地方政府倾斜,匹配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需要降税,让企业有利润。需要降税,培育中国具有合法收入的中产阶级。民众有钱,社会自然稳定,维稳的压力会减少,消费市场才能够真正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动力。

  降低税费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偷税漏税少了,国家的征税覆盖面大了,总体财政收入也不会真的减少太多。

  税收政策亲民,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也就能够吸引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中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替代进口应该成为现阶段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学及科研机构为助力的研发体系。国家及专业机构必须为产业发展做出判断和预警。鼓励大企业向社会开放需求,建立垂直产业的创新体系,与小企业共建产业创新生态,以需求引导产业创新方向。

  中国人讲内圣而外王。从本质上讲,老百姓的福祉,以民为本,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制度性地安排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是替代西方价值观进口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类大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