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难道我们能够未卜先知
在今年农历新年初二我们就开始了中小企业复工生产的调查,及时地反映中小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所面临的诸多困难,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特别是在二月底我们对疫情在世界蔓延,外贸企业会受到冲击做了分析。在3月1日的“行者视角”还发表了《疫情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文章,对外贸企业的外贸生产做出预警。 5月18日,省政府重磅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很巧的事情是5月17日,行者拟写了一篇《后疫情经济观察三:新产业集群》,对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一些观察和推断。 五年前,我们促进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一份关于建设“广东制造创新中心”的报告报与省政府,得到了当时省政府领导朱小丹省长、陈云贤副省长的批示,好像就在批示的第二天,广东省召开了推动广东制造创新中心建设的大会。 记得我们去年承办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十一月份省委也召开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 我们承办的清华北大粤商班的主题是“新时代,新产业,新未来”,教学内容围绕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期、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期企业的思考和对策。后来发现国家的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的发言,也是类似这个主题。 02 只能说是异曲同工 一方面我们发现政府的文件也好,政策也好,比以前更加切境,更加应境,更加接地气,政策比较切合产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当然呢,促进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不是专业研究机构,我们能够有很多的思考,主要得益于我们与广东制造业、广东中小企业、广东产业的零距离接触。 有一个高校的培训机构问我们为什么能够做政府的项目。我说我们不是培训机构,也不是会务公司,我说我们是研究机构。他们说,你们有教授和研究员吗?我说我们不用研究,我们的研究来自我们不断去倾听企业和产业界的声音,我们是听见炮声的“研究机构”。 我们的理念和主张之所以能够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的方案不是一项任务,不是一场培训,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服务方案。我们相信,企业家一定会因为接受我们的服务而感受到政府对于企业关怀的存在。 没有一个机构,在完成政府的培训项目以后的若干年,还能够不断提供后续的服务。没有一个机构,在完成比赛项目以后,也还能够不断创造机会,组织创业者与投资者的对接活动。 政府的政策偏宏观,其中也有很多企业所不理解的语言体系。中小企业偏微观,他们对于政府政策的解读力有限以及对文件所含玄机不大理解。所以,在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间,出现较大偏差。 在政策出台和落地之间,需要一些机构去转化,否则政府的政策也会大打折扣。当然,也存在一些政策制定,没有考虑到政策实施环境的复杂性,简单化地理解企业的行为,以至于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当然,我们协会与政府很多的判断虽然有很多趋同的地方,但政府是宏观,我们是中微观。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 03 如何学会借力政策 政府的钱不是特别好拿的。政府的项目有很多条条框框,申请时候还好说,到了验收时候,很多企业不理解政府的体系,所以觉得很是麻烦。 如果一开始奔着要政府资金的,最后大多是骗了政府,玩死自己。大企业、国企除外。 所以,企业的发展如果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绝不能为了钱而钱,不是为了“赚”到政府的钱,而是借助政府政策的力量。 所以,所申报政府的项目,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意思是说,一些项目,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哪怕没有政府支持,企业该做的还得做。政府的资金与项目,仅是锦上添花。 一般而言,政府的政策,有些是趋势性的,有些是热门类的。趋势性的项目偏宏观,企业承接下来,有时候也落不了地,项目验收也会比较麻烦。如果是热门类的,企业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因药而病。以前的光伏产业,一些补贴政策,会扭曲行业的健康发展,导致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后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政府的采购服务项目,也不要当成纯粹的盈利项目,可以把它视为提升品牌或引流项目。按照我们促进会承接政府项目的经验,就是引流、接触资源、形成新的服务能力去服务企业。
04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
我们促进会没有想通过帮助企业申报政策资金而获利,但最近发现,政府在支持企业和产业创新方面有较大的举措。因此,我们反而希望通过帮助企业以建立创新中心为载体,以战略为引导,以模式创新为方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帮助企业建立它的创新体系,提升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企业如果能够在模式上获得突破,能够链接外部创新资源,那么企业得到融资和政府资金支持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两种创新体系,一种是企业端的,另外一种是产业端的。企业端的重点是战略、模式和资源。产业端的是产业集群如何升级发展,外部建立对接全球资源的创新体系,内部形成产业的垂直体系。 外部我们可以跟全球的创新网络合作,引进全世界的创新资源,引进“创客广东”的创客创新资源。内部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垂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产业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跟不同的专业机构合作,有企业级的,有产业级的,有智库类的,有工具类,有金融类,也有政策类的。 产业类的可以跟地方产业集群政府合作,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引进创新资源和全球大企业创新体系。也可以跟头部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创新生态,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05 结语
未来二十年,世界格局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中国亦是。但不管如何,只有开放和创新,才能酝酿更大的机会,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产业格局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