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两会间的一个提案,引爆了中国的地摊经济。
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旋即中央文明办修改规定,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01 地摊创业,年轻热血时
哈哈,曾经何时,很多的创业企业家,也是地摊经济流动大军的一员。 广州的城中村,走出了很多的创业企业家。他们不满意于原来工作生活的沉闷,一股脑,一张车票,就跑到广州。囊中羞涩,就在城中村凑合。有了一个落脚点,摆一个地摊,打一份工,不用太多的生活成本,就可以在广州立足,撑起另外一段人生。 我们经常讲中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但蒸蒸日上。虽不规范,也能够给社会释放活力和空间。 有一位同学,当年就是希望生多一个小孩,硬是辞去学校校长的职位,跑到广州沙河摆起地摊。一条牛仔裤一块钱的差价也愿意赚。十年间,变成广州的一位包租公。 一个社会有希望,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盼头,年轻人有未来,创业者有空间。一个社会的窒息和活力的丧失,是社会资源被行政权力高度垄断,被商业资本高度垄断,社会生活成本高居不下,捆绑了每个人的手脚,压制了每个人的发展空间。 计划经济年代,社会的资源被行政权力垄断,普通的老百姓难以获取各种产品的供给而生活贫瘠。而在资本高度垄断的社会,社会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下,各种资源的价格高企,老百姓生活差强人意。 地摊经济,给社会大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给创业者提供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是低成本的转换窗口。 有就业,就有民生。有创业,社会就有活力。现在的中央政府很是务实,政策也有烟火气,也接地气。百姓事,无小事。中国的定位,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对老百姓,还是有实际的国情,需要有政策空间去倾斜。
02 地摊经济应该成为释放社会活力的开始
地摊经济,不用税收,不用租金,老百姓能够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一方面降低老百姓生活成本,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就业。 中国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是从减税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办特区,特区有税收优惠。鼓励外资企业投资,税收有优惠。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有优惠。当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淘宝开网店,开始也是免税。 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有竞争力,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高。但随着中国制造的人工、税收大幅度增加,土地与厂房租金成本也增加,制造的技术附加值及工艺与发达工业国家比较,总体还是有相当距离。目前中国制造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供应链和本土市场规模的优势。 但受疫情影响,外贸市场停滞,本土消费市场没有及时启动,完全靠投资拉动,那中国经济也一定会出现倒退。 刺激经济发展最好的方式不是出台很多的扶持政策,减税降费就足够了。就如地摊经济一样,免税免租,社会的需求和活力就被激发。扶持政策不是不好,它发挥的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但当前很多小微企业命悬一线,远水解不了近渴。 从观念上讲,现代社会一定要建设它的商业文明,管理社会不仅仅要依靠政府。如果依靠大政府去管理社会,容易形成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经营的二元对立。如果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政府服务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很多想法如果不贴合市场需要,政府的活动就变成在作秀,全社会都是看政府在浪费资源,政府就得不到社会与民众的信任。 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空间,创造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就如地摊经济,政府就是提供空间、创造好的环境,规范运作,降低交易成本。其他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去运作。 前段时间的口罩机与口罩生产,如果干预过度,就是扭曲市场,扭曲价格,让市场产生不真实的反馈,产生价格和制造供需的混乱,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昨天有人问我,开了这么多的地摊,城管如何管得过来。我的意见是政府要制定游戏规则,形成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如果什么事情都是政府管,一定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死循环。政府的决策必须变得更加聪明,手段变得更加的灵活,政策更加的接地气。所以,亲民政府、服务型政府、小政府、柔性政府应该是政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促进经济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地摊经济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政府收不到税收,政府还是维持不下去,所以,政府机构的改革还是必须进行的,就是低税费下政府还能够正常运作。 如果还是大政府运作模式,政府运作成本降不下来,低税率不可能实施,刺激经济发展的想法就会落空。哪怕就是地摊经济,也会昙花一现。 政府没有力量去管理社会,就必须用社会服务代替政府管理,用自我约束代替政府管理,用市场调节代替政府管理。日本的地摊,就是通过商协会来引导、服务和管理的,合法、合规就可以,不需要政府审批。 减费降税,也是政府改革的机遇。一旦如此,社会才能形成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才有活力。
03 地摊经济,应是城市的一种文化
对于中国而言,地摊还是一种经济视角。在日本,地摊经济也会体现一种社会的文化、一种生活的情愫、一种个体的乐趣。 全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商品,除了当地的一些小吃,其他的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可言。如果中国的地摊,都是廉价商品,都是假冒伪劣,那地摊经济一定不可持续。 丹蕨老师说,地摊儿文化是民俗雕塑。他认为,通过电子商务购物的“生活细节的目的化”趋势会毁了今后的生活。过去出一趟远门,行走于城市的街市,就相当于周游列国,趣味横生。那是城市的味道,旅行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他认为,管理市场的人,头脑中只有一个“规范、安全、秩序、文明”的粗野、愚鲁模式,他们没有真正的文化。他们有强制驱逐商贩的权力,他们不懂世道人情的美丽秘密。 地摊经济,不应该仅是买卖,需要融入更多的元素,文化的、创意的、怀旧的、社群的、个性的等等。使地摊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部分,城市文明的一个角落,城市旅游的一个特色。 在日本,每年跳蚤市场的规模大概是25万亿元人民币。市场有行业的规范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哪怕是旧东西也能够溯源,也有足够的安全认证。古玩市场基本上没有做假。 或许街头的艺术师也是地摊经济中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城市生活的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买卖,他们需要更多的惊奇、探索和发现,需要一些偶然、意外、闲散,去感受城市格式化生活之外的维度空间。 地摊经济,或许不是解决就业,或许是在创造就业,塑造城市,雕刻记忆,发现美好的绝佳场景。
04 发现地摊,发现文化,发现新空间
中山金马游乐设备公司是一家游乐设备公司,他们是游乐设备的制造商。他们希望在广州珠江边上投资一座摩天轮。 我跟邓董说,湖南有个凤凰县,我为什么记得它,是因为我看过他们的一段宣传片,他们说,这里有着“一张画、一座小城和一首歌”,讲的就是黄永玉、沈从文和宋祖英。 我跟他讲,一个摩天轮,不是一个景点,它应该是一个城市体验。一个城市,是一种文化,一段记忆,一个摩天轮。如果摩天轮下面,也有一个承载着城市特色文化、城市记忆的跳蚤市场呢?如果是这样,你到了广州,没有到广州摩天轮打卡,那就等于广州是白来的。 从一个作品,到一种文化,从一个产品,到一种文化。从一种生存需求的满足到一种生活、精神需求的满足,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不要受政府一些政策的误导,而是要善于利用和整合政府政策,不为政府而政府,而是为创造需求、创造空间、整合资源而政府。 企业的经营非常灵活,它能够用灵活的方式盘活资源、配置资源。过去,虽然广州城管管得严格,广州就没有地摊经济吗?广州有很多政府主办的展会,第一天领导隆重开幕,第二天、第三天就变成地摊市场了。市场在修正行政决策的错误。 广州的很多商铺,经常有血本甩卖,就是利用一些店铺倒闭剩余的十天半月,卖地摊货去。表面是卖地摊货,背后是工业品尾货供应链链。 地摊可以跟倒闭的商铺、政府的展会做整合,应该也可以跟制造业产业做整合,也可以发展城市特色的地摊文化。 中央政府都可以放下身段,鼓励地摊经济,制造业,大学生,文化人、老百姓为什么不能放下身段,去丰富和活跃地摊经济的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空间,去重构我们的商业体系呢? 商业的本质,就是创造用户体验,实现顾客价值。地摊经济,极富想象力的市场空间,需要去升级的市场空间,可以多维度整合的市场空间。 它的起点,是免税和免租,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