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由佳派村歌咏会联想的农村建设
九月十号,我们促进会参与了河源佳派村的一个“文化兴佳派,歌咏献祖国”的扶贫活动。这是我们第二年参加了这项扶贫活动。与去年相比,佳派村的村容村貌,更上一层楼,里里外外有很多新的亮点。 记得去年龙川县委黄添胜书记在讲话时说,看到佳派村的文化活动,万人空巷,说明农村和百姓对文化活动,是有刚需的。 佳派村是省工信厅的扶贫点,光伏发电、养牛、村容村貌建设,需要很多投入。而文化活动则是别有特色的项目。 我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生活充满感情。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不是简单的依靠土地,解决生存问题。土地是中国人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的载体。农业和农村,是中国社会一种社会形态和文化传承方式。 农村发展中所缺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生产,而是生活、生态。农村所需要完善和建设的,不仅仅是富有,而需要村美,人美,文化美。
黄添胜书记今年讲话中讲到,虽然今年的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扶贫工作,需要与新农村的建设,无缝衔接。
02 假如时光可以驻足,可以发现乡村之美
当前,国际贸易冲突酣战正浓,各种经济战、舆论战纷纷扬扬,莫衷一是。而走进农村,却感觉时光可以倒流。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土地史。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育、发展与传承,中华文明的主体,就是农业文明。
西方文明的发展,起点是希腊。希腊土地贫瘠,不具备其他文明古国河流灌溉所形成的农业文明的条件,因而发展了它的商业文明。从地中海贸易,走向大西洋贸易,走向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
从资本的视角,土地就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所以,农业便成为产业。所谓的第一产业,是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材料。如果从投入产出衡量,农业规模化更有效益,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规模化的农业庄园更有效率。
中国的农村不可能是农庄经济,不可能是庄园规模化经营的方式,而是一种生活生态。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农村可以封村,因为农村是自然生态,你种稻我种菜,你养猪我养鱼,农村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换成庄园可不行,方圆多少公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甘蔗园、棉花园、大豆园,彼此之间不是一般的互通有无,而是必须进入货币形式的交易,所谓的大宗商品交易。资本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控制农业、甚至控制农业国家的外汇与财政,控制农业与农民。
现在中国土地实现公有化,抑制了土地的私有化买卖。保证了中国农民基本的生存权。中国农民贫穷,主要还是边远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市场交换价值低所致。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因疾病丧失劳动力的缘故。我不大清楚扶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知道措施是否对症下药。如果是因病致贫的是不是通过社会保障可以解决。如果是生产效率低,那就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不是靠一点扶贫款就可以一蹴而就。它涉及到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等问题。还可以跳出农业的视角看农业,发展立体产业。
中国人有土地情结,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而且土地寄存了中国人的很多梦想,小康的梦想、大同世界的梦想。它既要满足丰衣足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现实需求,又要满足返璞归真、悠然田园的理想寄托。
在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的同时,中国的农业文明也走向了衰落。而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工业文明的探索和发展中,也失去了它的很多传承,以至于中国人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迷失。
不可否认,工业文明、现代商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如果一种文明和制度走向它的终结的时候并没有兼容人类更多形式的文明的时候,这种文明一定没有终结,而是需要新的进化。
新冠疫情爆发,可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人类生活需要一种新的生态、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文明,才能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或许是这样的方式,黑死病促使了人类的反思,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如果我们在新冠疫情的爆发中能够得到关于文化和制度的反思,或许新冠可以变成为人类进步的一个窗口。相反,如果人类在一个重大的危机中走向分裂,人类社会可能在极端中走向毁灭。
或许今天中国和世界,可能不需要太高的发展效率,因为物质文明发展已有基础。而可能更需要一些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些精神的回归来让安顿他们忙乱的心。他们需要重新建设他们的家园,精神与物质并存的家园,农村吗?
在意大利,他们的庄园不再讲单一的效率,而强调多元。让城里人一年四季中都可以见到不一样的乡村景色。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农村的休闲特色旅游,种植、加工、观光、体验、学习,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农村发展的新空间。
德国和瑞士的温泉旅游,是现代的健康和养生产业结合起来的方式。
03 农业和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国农村,既是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组成,又有它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历史上它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农村的自治管理减低了社会的管理成本。 在新中国的建设期,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均衡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工业化的积累,社会发展的容错。当城市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就上山下乡,当金融危机产品卖不出去,就家电下乡。 问题是,如果农村永远成为城市的附属,那么城市病就会在农村中蔓延,它是城市不断甩包袱的地方。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会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破坏农村的基础设施。我两年前参加过家乡的一次座谈会。区领导说,争取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他们的农业设施恢复到七十年代的水平。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严重破坏了阡陌纵横的农业排灌系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大,产出微薄,并且如果投入不成规模,更难于产生效益,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难于产生明显的政绩,是一般官员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最近感觉,如果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的期间,在经济全球化出现巨大不确定的同时,也在中国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处于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加大对于农村及农业设施的投入,或成为内循环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说不定是一个契机。 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循环与互动,会造就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无限生机。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城镇化是一个生态的概念,是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化的新载体,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重构点,是工业成果与农业发展的转化点,是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发展的新空间。 对于农业与农村的投入,除了大大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外,还可以优化城市自然资源的配置,主要是水资源和环境资源。还可以解决大量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04 结语
我最近看了温铁军教授系列的书籍,深有感受,但毕竟对于农业的话题还不是特别熟悉,仅是谈自己的一点感悟,还形成不了系统的观点。 前段时间,看许倬云老先生的《说美国》提到,美国的城市大量攫取地下水和高山水资源进入城市,导致美国耕地土地荒漠化严重。如果从投入产出角度而言,消费拉动投资是理所当然的。但消费和投资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由谁来承担后果,实际上是没有责任主体的。 而中国的大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它还是必须为各种行为负责,所以它有最终的责任去承担很多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效率低下的投资。 以前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未来的沙漠治理,大江大河的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海绵城市(城镇)的建设,都会使中国的未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到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再到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反思,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一次回归,应该可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探索。 它需要新的文化、新的理论、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