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靠一块糖年入60亿,首富都抢着买,他们做对了什么?

2019-08-28 来源:创业智库
分享:

  作者 l 唐一

  原创 l 创业智库(ID:cyzk88)

  每逢节日或者喜事,家里肯定少不了各种糖果,不少人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徐福记的糖果。

  徐福记,很多人听过它的名字,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但它背后的故事非常精彩:

  连续17年登上我国糖果销量第一的位置,年收入60亿;

  靠着这颗糖,以徐乘为首的徐氏家族以135亿财富上榜。

  台湾首富郭台铭结婚时,一次就买了66万包徐福记的喜糖!

  小小一颗糖果,如何造就一个百亿神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徐福记的故事。

1

  四兄弟创业20年

  把小店做成金字招牌

  徐福记的创始人来自中国台湾,一共兄弟四人,徐镨、徐乘、徐沆与徐梗。

  四兄弟中的徐乘

  兄弟四人在台湾合伙创业,一起开了家小糖果店,用了20多年时间,把糖果店做成了台湾的金字招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岛内的糖果生意越来越难做:员工又贵又不好找,做糖果的原料又不断升高。

  这样一来,兄弟四人的利润越来越少,他们苦苦思索着如何突破,最后把目光投向了祖国大陆。

  当时,大陆的糖果市场还不够成熟,大家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点糖果回家吃。

  但几兄弟看到了,大陆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糖果的需求一定会与日俱增,再加上这是个庞大的市场,一定有所作为。

  于是,1992年,兄弟四人来到东莞,租了一块地搭了厂房,主要是做贴牌代工,把做好的糖出口美国和日本。

  1995年,他们创立徐福记品牌,正式开始在大陆大展拳脚。

  之所以叫徐福记,是因为兄弟几个祖籍福建,而且“福”字兆头好,就把原来的“徐记”改成了“徐福记”。

2

  靠3张王牌打响品牌

  年收入60亿!

  虽说徐福记是做糖果起家,在台湾就享有盛名,但在大陆创业,情况和之前大不相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如何让自己的糖果打响名堂,成为摆在徐氏兄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了打开内地市场,徐福记打出了“3张王牌”。

  王牌一:借力打力,统一价格 

  干营销就是要蹭热点,对于徐福记来说,春节就是他们最好的促销机会。

  趁着春节,徐福记一口气推出了40多款新年糖,再请来香港艺人曾志伟代言,一下子在全国打响了名堂。

  这40多款糖,比当时同行一年下来推出的款式都要多,顾客能够尽情选购自己喜欢的糖,却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所有糖价格不一,应该如何付款?

  徐福记干脆把这些糖果的价格统一化,顾客能够随心所欲地搭配自己想买的糖。

  这一招,让徐福记的销量大增,一下子成为大家过年必吃的糖。

  王牌二:设立品牌专柜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徐福记出名后,各种假冒牌子层出不穷,想要蹭徐福记的热度,扰乱了市场。

  徐福记想出了一个绝招,在各大商场推出特色零售专柜,配上醒目的海报,一下子突出了徐福记的品牌。

  还有,踢掉代理商,直接和大卖场合作,并建立便利店、小商店、商场等一体销售模式。

  这样子,最大程度地杜绝了假货的出现。

  王牌三:死磕质量,严守安全关

  做食品,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毕竟是要被吃进肚子里的,马虎不得。

  在徐福记内部,有专门的品种体系,为的就是从源头、过程、检验等流程进行一体化的严格把控。

  大哥徐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转为幕后,徐乘出任徐福记董事长,他对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公司管理层住在工厂内,相互监督。

3

  哪怕做到第一

  也不能放松要求!

  就这样,徐福记越做越好,连续17年在糖果行业销售第一,在2013年的时候年销量更是突破60亿。

  2008年台湾首富郭台铭大婚,更是一次买了徐福记66万包喜糖。

  即便如此,徐福记并没有放松自己的要求,面对各种网红食品和海外食品,它也一直在自我更新。

  2006年,徐福记赴新加坡上市,随后又同雀巢合作,旗下产品愈加多样化。

  这个世界在飞速发展,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哪怕是行业老大,一味固步自封,最后只会自取灭亡。

  徐福记就始终居安思危,作为糖果行业的老大,它也始终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洞悉消费者的心态,再顺应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新产品。

  看似稳定的状态,其实最害人,因为它会磨灭掉你奋斗的意志,让你失去奋斗的力量。

  我们都要向徐福记好好学习,哪怕如日中天,也要居安思危,不要被所谓的稳定遮住头脑。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

  “真正废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稳定,而是安于现状的心和稳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