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的一则对于供应商的通告,引发了中小企业的争议。
内容大概是:2024年11月18日,是比亚迪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现在的比亚迪汽车已经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比亚迪认为这是比亚迪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中国汽车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
比亚迪汽车承认销量的不断突破,得益于技术创新、规模化优势和低成本供应链。对于2025年,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的竞争力,比亚迪要求整个供应链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笔者认为,比亚迪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这一则通告,反映其与卓越的企业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01
关于汽车强国与工业强国
汽车工业可谓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基础,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基本上都是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以德国为例,国家经济对于汽车产业依赖度达到70%,汽车产业成为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传统汽车工业,涉及到汽车零部件制造,包括发动机、变速器、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车身、内饰等;汽车材料,如钢铁、铝合金、塑料、橡胶、玻璃等;汽车电子,各种电子设备,如导航系统、音响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汽车模具,为汽车零部件制造提供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包括冲压模具、注塑模具等;还有汽车涂装与汽车检测设备等等。通过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国家工业化,汽车产业所积累的大量工业知识、创新发明与管理知识,都可以便捷的迁移到更多行业,推动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就曾经提出“汽车立国”的目标,为此不惜在燃油价格、高速公路的收费上补贴汽车。
疫情前,笔者考察德国,当时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发力,笔者就对德国工业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一旦德国缺乏汽车产业的支撑,整个国家的工业化体系,如何得以健康发展?
上个世纪末,中国也不惜以市场换技术为代价,引进大量的国外汽车品牌,但核心技术、核心供应链中国人始终是进不去的。其结果是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中国汽车工业甩开了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等的各种技术门槛,直接实现弯道超车。应该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产业转移中而形成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工业基础又支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按工业化发展的剧本,是工业体系在汽车产业发展中汲取工业化养分而得到充分发展。而中国却走了一条与世界工业化国家、汽车大国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中国汽车产业是在汲取中国工业化的养分而成长。中国工业体系不是汽车强而工业强,而是工业强而汽车强。当然,也有相互相成的部分。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对自身在中国制造业体系的作用、贡献与地位有清醒的认知。
02
关于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有一个巨大的误区,就是以数量代替质量。这与国家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恰好相反。
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描述是:它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简单追求数量和增速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
从本质上讲,比亚迪突破1000万辆汽车成绩难能可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起到中国工业龙头的作用,就是它对于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带动力不强。
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率普遍不高,2023年度,比亚迪的总销量大约300万辆,而丰田汽车超过1000万辆。利润方面,归属丰田母公司的利润达到341.97亿美元,比亚迪是300.41亿人民币。从销量而言,比亚迪去年整车销量大约是全球第八,利润排名应该是十五名前后。
三是整个汽车产业管理水平对于工业的溢出,德国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贡献了“双元制”教育,福特汽车贡献了流水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日本丰田贡献了丰田精益制造,特斯拉创造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赛道,而中国汽车产业为中国工业体系的管理贡献什么?没有创造,不可能拥有辉煌。
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领先者,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也表现出越来越好的成绩。成绩需要肯定,存在问题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所谓的领先,不是基于模仿,而是率先垂范。
03
关于供应链
最近笔者看了产业专家林雪萍所著的《供应链攻防战》,供应链涉及到国家、产业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中国大企业对于制造业供应链重要性的认识,显然不足。中国的大企业要清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如果是建立在对于供应链盘剥基础之上的,那它们一定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起码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大企业与供应链的关系就是命运共同体,大企业应该为供应链企业赋能,不仅仅是订单,还需要管理、技术路线规划等等。专家们讲,特斯拉比它们的供应链都懂制造,马斯克就是降本大师,特斯拉为业界贡献了它们研究的技术资料。
中国的龙头大企业,对于供应链企业好像只有一个要求,就是降价降价再降价,只有永无止境的拖欠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国家规定的是一个月,而很多大企业是九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内一家家电龙头企业,一年供应链融资的利润比制造部分的利润还高。
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书中讲到:苹果手机在中国制造带动了大批精密制造设备商和材料商的发展。如果苹果决定要搬迁到印度,这些产能可能会永久性丢失,也可能会导致周边设备商同步搬到印度。他无不担忧地讲:“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连接力被削弱,就会导致供应链能力等级的恶化,从而阻碍中国制造向更高价值链攀升。保护供应链的连接力,是相关产业刻不容缓的行动。”
一个优秀链主企业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产业的福音。在国际上华为遭受巨大挑战,但华为非但没有抱怨,而是扶持它的供应链企业共同发展,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广州希音不仅为它的供应链企业带来订单,而且还为供应链制造业企业带来数字化改造,大大提升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制造能力。
笔者认为,哪怕比亚迪需要通过降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它应该也是有方法论的。它应该设立一个部门,去分类指导供应链企业的降本。在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服务实践中,了解到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多的降本空间,但它需要方法论的指导。这些应该就是大企业必须有作为的地方,而非简单粗暴地要求降价10%。如果没有空间硬是要降低,那是否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果有降本30%空间,那10%要求岂不是少了?
供应链就是一个大企业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构成。但它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04
结语
解决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不是制造能力、创新能力的问题,而是观念与文化的问题。中国必须深刻建立它的现代化工业文明,除了我们经常强调的科学理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合理牟利等,中国的大企业还需要有对于合作伙伴的平等关系、契约精神,它必须明白,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不是利润与攫取,而是贡献与责任。
中国的大企业,必须对国家产业的健康发展负责,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尽责,为产业的进步服务。每个大企业最终的上游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它们的存在,解决了中国90%人口的就业,它就是我们国家建设大市场与大消费的基础,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的保障。
善待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大企业的良知,是责任而非攫取!属于一个国家现代化形成的观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