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 | 专精特新企业未来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哪里

2024-08-11 来源:本网
分享:

  本文首发于《中国中小企业》7月刊,作者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精特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它们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长板”非常突出。但与此同时,它们在管理方面的“短板”也非常突出。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专精特新企业应如何“补短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图片

01

从技术长板到管理短板

  在广东中山,有一家从事电机自动绕线机的自动化企业,其创始人周总曾和笔者聊到创业的初心:他原来在一家家电企业做工程师,看到很多做电机线圈绕线的工人工作非常繁重,经常绕线的手臂比另外一个手臂粗了一半。这让他内心萌生要研发自动绕线设备的想法,于是创立自动化设备公司。

  他提到,当时珠三角有大量的电机企业都是手工作业,自动绕线产品研发出来后,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做到几个亿的规模都不用销售人员。

  笔者发现,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周总的公司有相似之处,即抓住一个市场的痛点或刚性需求,很快达到一亿至几亿元销售规模,于是资本希望进企业了,招商引资来了,员工多了,与政府、社会的互动也多了。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新的烦恼出现了。周总说,如今企业员工是五年前的五倍,按理说“管理水平”也应该是五年前的五倍,但公司的经营效益却仅有五年前的五分之一。“企业规模大了,资源多了,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导致管理精力分散,产品又被模仿,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压力大了起来。”

  在周总看来,他的企业虽起于专精特新,但却失于管理。专精特新是一家小企业市场竞争的长板,但管理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短板。特别是对技术员、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来说,尤为不擅长管理。

  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有近八成的会员企业来自专精特新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创始人如今40岁左右。他们大学毕业时到广东企业打工十年,发现某些市场机会,出来创业十年,做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以技术人员居多。

  “当自己是一把锤子,所有问题都是钉子。”一位技术型企业家这样揶揄自己说。他们谈技术、产品滔滔不绝,很喜欢就事论事讲逻辑。技术型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容易用技术思维代替管理思维,对市场、人力资源理解力不足。有一位创始人讲,企业每年员工流失率达到20%,老板要花很多精力培养新员工,导致企业业务多年停滞不前。

图片

02

企业的新机会:向内求索 反求诸己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管理短板,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开办了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课程,深受制造业企业欢迎。其中,市场营销、开拓市场方面的课程,内容覆盖企业管理全流程,从招聘市场人员开始直到建立企业营销架构,让习惯用技术思维解决问题的创业者对“人”的管理不再陌生。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而那些能够实现降本增效的企业都获得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

  佛山一家给大企业配套做钣金的中小企业,一度觉得毛利率太低没有前途,疫情后企业专心做生产。经过精益管理改善,节省成本5%收获的不仅是利润,还有竞争力的提升,让其他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同时还更新采用了自动化生产设备,使企业自身能够把规模做大。该企业目前已获得了规模效应,还得到了一个扩大产能的机会:一家新投资5000万元的同行企业因为没有信心经营,以租借的方式把企业交给他们去经营。这家佛山的企业老板思考,“中国企业‘卷’,这是外行人看热闹的说法,内行人就应该自己革自己的命”。当企业完成自己的经营管理改造,反而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再看另一家位于深圳从事锂电池生产的企业。通过课程学习,该企业强化了To B(企业端)营销方法论、营销人才画像等理论知识,并迅速转化为实践运用,对营销、人才、组织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改善成果明显:短时间内针对性招聘新业务人才,增员6名;改善营销阶段样品合格率,迅速确定了几个亿级单品目标市场的赛道。

  佛山一家从事无纺布制造的企业,通过建立标杆产线及提案改善制度、实施供应链运营等措施,综合效率提升10%,医疗制品车间效率提升150%,印刷工序效率提升60%,物流效率提升30%,生产包装成本降低10%以上,喷丝板使用周期增加到15-20天,医疗制品仓库库存量降幅达37%。

  广州一家从事工业紧固件生产的企业,通过新的销售方法,组建广州、上海、深圳公司销售团队,并分批次对团队实施训战结合辅导,团队素质获得显著提升,企业半年新增客户90家。

图片

  当企业觉得这份事业没有前途时,就会朝三暮四,到处寻找新机会。但当企业没有那么多选择之时,反而会把精力放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升的挖潜。当企业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经营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不断发现哪里有工艺优化的空间,哪里有节约成本的空间,反而得到了更多机会。他们会思考,如何激发员工潜能,将企业变成一个与员工共创的平台。

  专精特新的机会在哪里,其竞争逻辑是什么,机会是什么,这些都是内求的结果。之前内求是“专精特新”,未来机会则来自企业自我管理提升、挖掘潜能的结果。

03

管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企业利用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优势,抓住世界产业转移机会,大力发展制造业。那是开工厂、接订单的年代——每年争取到广交会摊位,接个订单,企业就不愁发展。彼时的企业也谈不上什么需要管理,所谓的管理,主要是配合外企的查厂、政府安全管理等等。

  深圳很多创新小企业也不太强调管理,因为创新企业毛利润高,浪费一些也没问题。很多企业认为,没有时间搞管理,把精力投入到管理不如把精力投入到研发。当然,也有不少企业老板的精力是搞关系,认为“关系就是生产力”。

  据笔者观察,关系型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例如美的集团的生产制造水平,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传统型制造企业,只能通过管理要效益。

图片

  时至今日,为什么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也需要重视企业管理呢?因为在今天的企业经营环境中,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原来中国制造的基因是代工制造、位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部分,制造业企业只管把东西造出来,在价格、质量、交付方面话语权不足。而随着科技的迭代创新、客户新场景的打造、互联网新品牌的出现,今天的中国企业已经具备自成体系的基础,也更加需要有成体系的综合能力;其中,综合管理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有一位专家曾形容中国企业是“长在大腿上的企业”,意思是不用思考,会动作就可以。但未来的企业一定要成为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十分明确,而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因素的都是企业发展的约束。如笔者前面提到的员工流失20%的案例,人力资源就是约束,每一个约束都可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当然,现阶段很多企业是在精益管理上下功夫,在智能制造(包括数字化改造)上下功夫,或者通过学习工商管理了解很多管理的框架。但就笔者观察而言,企业管理不是先有管理方法才有管理,而是先有问题才有管理。因而,发现问题、发现瓶颈非常重要。

  企业的问题说复杂其实也简单。所谓复杂是一个问题有表有里,很多企业自身发现不了约束企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所以,识别并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这应该是中国未来企业管理的新重点、新理念与新方向。

  笔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应该是中国制造的“成人礼”,而普遍化的中国企业管理才刚刚开始。未来的企业应是一个系统,专精特新企业在完成自我系统提升的同时,会迎来新的生态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