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经过的顺德碧江,却“隐藏”了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江金楼与泥楼古建筑群。据碧江社区的方书记介绍,碧江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历史,是明清时期顺德四大圩镇之一。碧江村人才辈出,据记载,自宋代以降,碧江村共走出26位进士和145位举人。
顺德碧江北临广州,地处珠三角流域的中心区域。村落由周边的五个山头、纵横交错的九条河涌汇合成“五兽当关,九龙入洞”的山水格局。随着珠江入海口外移,在历代宗族组织的围垦活动下,原来的滩涂逐渐被填平,碧江的“九龙”便涵养着广袤的良田而使古碧江成为富庶之地,可谓沧海成陆,龙伏桑田。究竟是地杰人灵,还是人灵地杰呢,不得而知。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将低洼易涝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形成“基堤”,并在基堤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等经济作物。这种农业模式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饮食品质和口味的追求逐渐提高。这种追求推动了美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菜品和烹饪风格。美食文化作为一个悠久而丰富的传承,不仅包含了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巧,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哲学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寻味顺德》是中央电视台一部深入探寻顺德美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乡土之源、匠心独运、美味相传视角,讲述了珠三角悠久的农耕传统、名厨历练、对食物的态度、传统烹饪手法以及顺德美食的现状。纪录片展示顺德这座美食之城的韵味与内涵,也展示了顺德人对美食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挖掘了顺德人的精神基因,展现了他们宁静从容的内心和坚守传统的情怀。
纪录片还探讨了顺德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如与南洋文化的交流等。这些内容展示了顺德饮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深藏在碧江金楼附近的德云居私房菜,是由几栋老民宅改建而成。德云居青砖黛瓦、古树小桥,一砖一瓦显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与浓烈的顺德味道。
六月份便是初夏的季节,正是塘基桑麻黑毛节瓜上市的季节。塘基的土壤肥沃,在塘涌边搭上棚架,瓜棚下垂吊下来的节瓜能够借助水面的反光,全身均匀地获得阳光照射,节瓜厚实生甜。当同一季节盛产的螃蜞(一种小螃蟹)爬上节瓜时候,便成为德云居的一道名菜:螃蜞炆顺德黑毛节瓜。
顺德是国内鳗鱼重要的养殖基地,以前是作为烤鳗鱼出口日本。而今鳗鱼则成为顺德菜的一个重要角色。德云居的茶蔗薰鳗鱼是一个创新菜,它的薰制过程使用茶叶和蔗糖,将茶叶的香气和蔗糖的甜味充分渗透到鳗鱼中,淡淡的茶香,使得原本油腻的鳗鱼变得清新可口。茶香与鳗鱼的鲜美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口感。
德云居的芽菜外观粗壮,但口感却异常脆嫩。德云居的吊丝丹竹笋细嫩、爽脆、无渣,被誉为“笋中之王”。德云居的鱼生买回来之后先放在山泉水中饿养“瘦身”几天,消耗体内脂肪,使鱼生肉实甘爽。德云居的煎肠粉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嫩可口。菊花鱼羹,新鲜的鱼肉与菊花相搭配,口感鲜美,汤品清澈,鱼香清甜。
据介绍,顺德菜的特点是“不时不吃”。“不时不吃”强调的是食物的时令性,认为食物有其生长和成熟的最佳时期,只有在特定的时节食用,才能品尝到食物的最佳口感和风味。这种观念体现了对食材的尊重和对食物自然生长规律的顺应。
在顺德,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比如,夏天会吃冬瓜、苦瓜等消暑的食材,冬天则会选择羊肉、鸡肉等温补的食材。此外,很多食材都有特定的季节,比如大闸蟹、荔枝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能品尝到最新鲜、最美味的口感。
“不时不吃”不仅是对食物的一种态度,也体现了一种生活的哲学,自然、季节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也是妥妥的吃货一枚。“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然风光、食材与美食。“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夏季煮茧(豆类或豆制品)中散发着食物的香气。
碧江村的一个主姓便是苏姓, 苏氏家族的始迁祖于南宋初从广州迁居碧江。苏氏家族后来主导了碧江的围垦造田,并发展了种竹及造纸出口东南亚。碧江金楼等祠堂、宅第等古建筑群,也为苏氏所建。碧江苏氏一脉与苏东坡眉山一脉也有深厚渊源。
方书记介绍,顺德工业化的阶段,一些河涌受到污染,很多小生物销声匿迹。但近年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整治河涌,环境也得到很好地改善,于是类似于螃蜞的这种小螃蟹也便回归。美食与自然也是一体,唇齿相依。
方书记除了带我们参观职方第等古建筑群,还给我们展现了正在修复的碧江一河两岸“五埠七桥亭门湾”整治工程,希望通过恢复碧江古貌。方书记认为,当前进行的广东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非常重要的就是文化振兴、文化自信。
方书记认为,历史、文化、美食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历史上碧江地处龙头,居民夹水而居,由于水上交通方便,历史上已形成集市,百多年前已形成三圩六市,百货辐辏,素有“文乡雅集”之称。碧江的纸、腌笋非常有名,米行等各业兴盛,曾为广州货物的重要中转站。
在经济转型、社会观念转型,乡村振兴兴起的当下,碧江村,也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时”不仅仅是美食的一种观念,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中国古代的“时中”思想,随时处中、与时偕行,因而孔子也被称为“圣之时者”。
碧江之所以物宝天华,美食众多,是因为地理位置,起九江而带四海,潮起潮落,使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其兴也勃焉,时运也已,人心也已。而一个地方风水之大格局,一定跟大时代,跟国家的命运发展休戚与共,如改革开放的深圳与珠三角。
乡村振兴,一定是文化下乡、人才下乡、市场下乡、企业家精神下乡。乡村现代化,是后工业在对工业文明反思同时,对乡村建设的一种新的提升,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这应该是乡村现代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有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