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角是当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总有一些人,一旦出世,就带有明星光环。因为他的思考方式、维度,做事风格,总超乎寻常,但又合情合理,合乎逻辑,能够闭环,变成好故事。
九月份在北京的一次学习活动,笔者终于见到单霁翔本尊,主要是听他讲述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身份,参与主持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
01 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 单霁翔提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考虑如何保护各国领土上那些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在遇到不可抗力的人类和自然灾害时候,能够采取措施,渡过危机。 他讲,上个世纪50年代末,埃及政府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需要建设阿斯旺水库,但水库的建设将会淹没历史悠久的努比亚文明遗址。埃及政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求助于国际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多个国家的技术人员参与这项拯救行动,技术人员将这些古遗址的构件编号以后解体,抬到相应地形的高度,重新把它组建起来。阿布新贝神庙与菲莱神庙都得以重建,水库也得以建设。 这项行动规模浩大,过程中诞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它们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个理念产生后很快达成共识,1972年诞生了著名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公约。中国加入公约时间比较晚,是1985年才加入的。 中国1987年开始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一共有6项,包括长城、周口店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和泰山。虽然仅有6项,但对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的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影响了我们观念的转变。 比如长城,大家知道长城要保护,邓小平同志也发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但怎么保护、怎么修建必须有总体方案、规划与切入点,否则无从下手。 泰山过去由文物部门保护,后者公布那些古建筑与摩崖石刻。但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要知道这些摩崖石刻和背后的山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些摩崖石刻上的内容跟整个泰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于是中国申报泰山的时候就申报了两个字:泰山。把这座山脉给申报,获得了成功,改写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历史。 过去世界遗产分成两大类,要么是文化遗产,要么是自然遗产。自从中国的泰山进入目录以后,有了第三类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保护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遗产。 近20年来,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2006年河南的殷墟,2007年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2008年福建土楼,2009年山西的五台山,2010年登封嵩山历史建筑群,2011年的西湖文化景观,2012年内蒙古的元上都遗址,2013年哈尼梯田,2014年丝绸之路与大运河,2015年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2016年广西的花山岩画,2017年厦门的鼓浪屿……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时,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意大利曾经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但意大利的一个教堂、一个葡萄园就是一处世界遗产。而中国的如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无论体量还是历史价值,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更大。 单霁翔讲,2018年泉州申遗失利,是因为当时泉州把很多遗产打了一个大包,包罗万象,主题不鲜明。2020年第二次才申报成功,是把主题鲜明的提出来,即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文化的中心。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贡献。毕竟而言,文化遗产,属于全世界。 02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
单霁翔认为,当下城市化发展之快,速度之猛,规模之大,是人类社会历史没有经历过的。中国短短40年的改革开放,就走过了英国195年的城市化进程。
他讲,曾经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和北京建国饭店,在那个时代都是鹤立鸡群。40年过去后,要在现在的城市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已经不容易。今天的北京,面积16,800平方公里,2/3是山区,西面是太行山脉的西山,北面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延伸在南口关沟,就形成了冲积扇形的小平原。在这里面世代建造城市,就形成了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一个城市发展,有它的历史,但又是每个当下的历史。当下,如何对待人类的历史,也是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判断。
而今中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和谐共生,一个强调精神世界,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既是为了历史、又是为了当下,要践行理念,就要付出努力与行动。每个当下的,也会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的回忆。
历史与当下生活如何在一起?单霁翔讲述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故事。他说,恢复与建设圆明园遗址,需要搬迁一千户居民。要不然,居民居住在遗址上,每天都会有破坏。而生活在遗址上的老百姓由于不能进行生活设施的建设,他们的生活水平跟遗址外面的居民形成巨大差距。几十户的一个胡同用一个洗手间,几户居民用一个水龙头,他们能热爱遗址吗?考古遗址公园,只有是大众的,得到民众热爱与保护的,才是当下的,才是历史的。
殷墟遗址公园、三星堆遗址公园、金沙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一个又一个遗址公园建设、成为世界遗产后,又进入历史、进入大众的生活。历史融入生活,人们感受它的魅力,历史文化遗产,才有它的尊严,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才能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
良渚古城遗址,原来古城是一个水城,9个城门,8个是水城门,它要申遗,就要恢复其山行水系、地形地貌、稻作农业的景观,展现它历史的城市格局。莫角山宫殿建筑群上面的现代水塔拆掉后,展示了原来宫殿的格局。珍贵文物出土的地点,也保护性地展示出来了,在遗址旁边建了一个漂亮的博物馆,把出土的以玉器为主的珍贵文物集中进行展示。于是,考古遗址公园开放。
单霁翔讲,杭州西湖申报文化遗产时,时间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在现代化的城市申遗,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杭州本身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省会城市,西湖本属城市中心的广阔区域,它的特色叫三面环山一面湖。西湖看来就是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何况2006年时杭州地价、房价超过北京和上海,全国最高。所以,杭州西湖申遗要牺牲很多短期的利益。
现在在杭州,无论是西湖里面还是漫步苏堤、白堤,看不到任何一栋新的建筑,西湖得到了全面保护,也成为了世界遗产,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从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开始,杭州就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气势恢宏的在钱塘江两侧建立了新的杭州城。
G20会议时候,美丽的新杭州城传到了世界各地,这真正实现了梁思成先生当年的主张:一座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这才是一座文化的城市。
笔者感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胸襟去包容它的过去,才能够让美丽成为历史。
笔者感受到,五台山的申遗工作,看来是恢复寺庙深山禅味的意境,当所有的旅游设施退后十里以后,五台山就安静下来,恰恰是社会在经济发展浮躁期的阶段,能够留下一个禅意悠然的空间。它修复的不仅是文化遗产,还是焦躁不安、无处安放的心灵。
单霁翔讲,香港是一座不大的城市,真正城市开发的用地只占到20%,大面积地保护了它的绿水青山。而占地仅有总面积20%的城市中,他们保存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就有8800多项,把它们列入了保护计划,将历史融入人们生活,人们的生活就可以更加从容。
03 沉淀的是遗产,更是精神 曾经有一位专家在国际论坛讲,中国实证的文明只有3000年,何谈5000年文明。 单霁翔讲,进入新的世纪,中国有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就是中华文明探源。上百个考古研究单位,数千名考古和历史学家在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探源,满天星斗般地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很多领域,甚至有的是从7000年到了9000年。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单霁翔代表中国做陈述报告。大会主席一锤定音,良渚遗址以5300年的历史实证到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而中国5000年文明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5000年文明。 单霁翔讲,很多的文物、遗迹已经失去它原有的功能,如古墓葬、石窟寺、万里长城,今天它们仅能作为被研究、被观赏的对象。还有很多的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动态的,比如传统街区、江南水乡、民族村寨,但它们都是历史的印记,生动地刻画着历史的音容笑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能够延绵5000年文明的国家,除了历史的链条,还有就是多样性、绚丽多彩的文化。也只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够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人类才能够生生不息。 笔者认为,所谓现代文明,如果它不能兼容不同的文明,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中,它也仅能昙花一现。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关注文化遗产,才能更多地享受文化遗产给今天民众生活带来的丰富性与历史的深度。 “单霁翔们”提倡的是文物与遗迹的开放性与民众的参与性,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单霁翔就一直致力于能够把文物和人们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认为文物如果没有走进人们生活,它们的状况是不健康的。而走进人们现实生活,人们有监督权以后,才能共同保护这些文物,它们才有真正的尊严。 单霁翔举例,山西有大量中国早期的辽金元的木结构古建筑群,非常丰富,占全国的75%。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对晋城、运城、长治、临汾一带的早期木结构文物进行修缮。但他发现很多修缮以后的文物又被锁起来。他始终认为,古建筑也要融入百姓生活,哪怕进去喝喝茶,都要将它开放。开放以后人们才能够感受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会保护它。如果锁起来让它远离人们生活,人们就不会认为文物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文物与遗产,就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历史来,生活在现实中。 他提到,由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发起的太和论坛,是以太和殿命名的。太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相安,我们的世界才是一个和平友好、发展不断进步的世界。他讲,有20个文明古国在故宫博物院共同签署了太和宣言。 单霁翔讲故宫收藏的《江山万里图》,2017年前鲜为人知,从来没有展示过,故宫人自己都没看过。这幅作品虽然已有千年,但颜色还是非常鲜艳,石青石绿栩栩如生。经过系列策划,全卷打开将其展览,经过媒体报道以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其实在此之前故宫就研发了上百种文创产品,传统的图录,高仿的复制品,丝绸的制品、日历邮票、茶具、便携式的茶具、小扇子、茶杯垫、鼠标垫、笔记本等等。很多人也用江山图装饰工作的环境,图画也走进了交响乐,走进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展,走进了春晚的舞蹈。一个藏品把它故事讲好以后,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不仅是文化,还是生活、记忆与乡愁。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割、互为表里的一个整体。 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街,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所展现的是中国半部近代史。林则徐、严复、林徽因、冰心20多位名人的故居,民俗博物馆,国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整个街区充满了文化氛围,地域文化的展示。一个历史街区保护最重要的是使当地民众能够恢复他们向往的生活,享受他们延续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以这种自豪的态度来迎接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文化就是记忆,就是生活方式,就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流,就是乡愁。 04 历史,是迈向未来的力量 理解了文化约束,理解了历史,理解了现实,才有定力,才有把握力,对于未来,才有真正的张力。 单霁翔是一位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成就,还因为观摩他所理解的世界,会让人茅塞顿开。 文化有其保守性的一面,成为历史的限制,规则的限制,认知的限制,在人们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形成种种的限定。 听完单霁翔的报告,感觉对于历史文化,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历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继承。牵引历史走向的,一定是未来之心,希望之心。一旦一个民族与国家对于它的历史失去信心,它不可能真的拥有未来,它还有可能会走向毁灭。未来又是什么,是希望、是信念,它又是初心。 单霁翔当年走马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时,故宫很多地方乱搭乱建,管网杂乱,杂草丛生。很多文物乱堆乱弃,蛛丝尘网,长年累月不见天日。而故宫实际的开放面积很少,故宫的人员也是老化严重。 他想改变当时的现状,困难重重,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就是一个问题。不过,刚好那时候故宫博物院赶上退休潮500多人。这500多人都是服务性岗位,于是他将服务性岗位社会化,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票务公司、安检公司、物业公司,并将这些岗位置换成故宫博物院急迫需要的各种技术、研发、数字化人才。 人存政举,有为有位。其实,为政之道也好,为企之道也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做好一件事,环境、历史、文化总有种种的限定。是随着环境随波逐流,还是熟悉规则改变限制,其中需要一种力量、勇气与智慧,所谓智仁勇。 所谓知行合一。首先要知,知道边界、限定与方向。它中间需要定力。无所作为者没有力量,批评者没有行动的力量,只有建设者有力量。建设性、行动者的力量来自于对时代、过去与未来的正确判断与认知。 对于行动者而言,约束反而会产生力量。有些成就,可能是来自于时代、环境的红利。有约束,虽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但能够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终能春华秋实、开花结果。 听单霁翔讲他的故事,了解的不仅仅是他的做事风格,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历史思考的维度,它是一个文物、是一个遗产,是一个文化、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 而只有属于精神,它才能自强不息,才能够生生不息,它才充满活力,源源不断。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对于它当下所展开的现代化,是有限定。但当我们理解了它的限定,接纳它的历史,它才能够展开它的未来。 电影《美食祈祷和爱情》中讲到罗马旧城有一段经典的语录:“尽管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已经像雨后春笋般在周围迅速生长,古老的城市的某些古建筑可能会显得有些破旧。然而,这些历史的痕迹,就像一个个深深的伤口,它们是历史赋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只有当我们与历史共同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地尊重和感恩过去的历史,才能以安详的心态面对当下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总担心某种的混乱与残破,其实历史总会按照它的方式去重新塑造当下,人类不必追求并固执于某种的完美。因为人类的理解,有时候会显得浅薄与可笑。 我们要接纳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它曾经的不堪与残败。当我们迈向未来时候,它就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力量。接纳历史的,就是当下,属于未来。 历史,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割裂它的历史,终究会在它未来的进程中迷失。因为,不能容纳过去的不完美,不能接纳当下不完善的社会,它的未来也将残破不堪。 历史,就是一种忍耐与等待,一种信念与信心,一种胸怀与格局。特别在艰难的时刻。 (本文是笔者2023年9月在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时候,听单霁翔老师讲课的记录与感悟整理而成。供稿《商业文化》杂志“商文视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