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23年10月1日《商业文化》杂志“商文视点”专栏,作者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
摘要:中国商业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向,必须抛弃初期照搬照抄西方商业文化的做法,发挥中国企业家创新、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精神,构建基于新商业伦理的中国商业文明。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都是参与由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及企业管理体系,初期基本都是拿来主义。特别是代工制造的企业,唯一的管理是生产,靠的是性价比,不需要什么战略、营销、品牌及文化。有学者曾讲,当时的中国企业就是跨国企业的一只胳膊或大腿,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管理,有意识地通过学习为企业补短板。在过去十几年中,笔者服务过很多中小企业,发现除了日常经营管理的学习,企业家普遍有一个非常刚性的需求产品,就是企业文化。 01 寻找文化底座的中国企业 企业文化看不到、摸不着,但总感觉非常重要。于是,企业家就走上了文化的探寻之旅。 笔者曾与河南的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忠良共同学习过阳明心学、幸福企业。姚忠良说,他参加过稻盛和夫先生发起的盛和塾学习,参加过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的管理培训,参加过美国很多常青藤高校的各种培训,甚至去过西点军校,他和白象高管参加的各种培训学校,没有100所也有80所。 曾经,笔者带广东的企业家多次考察江苏的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交流与学习幸福企业建设之道;也带企业家考察过浙江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学习如何将儒家文化运用于企业管理;还举办过幸福企业论坛,邀请河南许昌市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于东来到广州交流胖东来的快乐文化。 十年前,中国兴起了稻盛和夫热潮,中国盛和塾每年的经营报告会应者云集,洛阳纸贵。国内也兴起了各种国学热潮,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兵家,也有王阳明心学的。国外的各种潜能类、心灵类、成功学类的课程纷纷进入中国培训市场。很多企业家也经常出现在国外各种学习道场,例如彼尚、合一、奇迹等等,正念、疗愈、修行、激发…… 很多企业的文化学习,安排在上班前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在企业的广场、会议室,老板带领员工站立,通读《弟子规》《活法》《干法》《心法》《致良知》等等。 笔者身边也有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热衷文化传播。可笔者所见过的企业中,能够让文化落地,形成优秀的企业组织文化,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屈指可数。相反,很多企业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把精力放在传播文化上,却把企业经营丢在一边,令企业经营惨淡。 笔者问过一位企业家,企业家们为何如此热衷国学、心灵类课程的学习。对方回答说,企业家心里有“漏”。当企业家赚到钱以后,就慢慢失去了人生目标,他们不知道经营企业为谁而战,人生自我实现的目标在哪里。他们是在寻找人生自我实现的路径。 笔者组织过一批企业家,共同学习德鲁克的《管理的使命》,每天都要写感悟,连续学习了180天。德鲁克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认为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德鲁克就是在思考管理者的使命是什么,他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并服务于社会进步。德鲁克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非常浓烈的基督救世情怀。管理者管理企业,就是基督教徒的一项修行。 笔者通读了稻盛和夫的几乎全部著作。稻盛和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将其佛学的修行体系及感悟变成企业经营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形成企业的经营哲学。他认为,企业必须以社会的利益为中心,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使命感、潜能与善意,而利他是出发点。 中国企业学习各种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建立基于文化价值观、商业伦理的企业管理,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企业管理的底座究竟是什么? 02 中国的商业文化需要重新梳理 文化提供了一种价值观,提供了一种社会价值取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但现代商业的价值体系与商业伦理的底层是欧美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并且,欧美国家已经把其价值体系深度地融入其市场、行业、产品、品牌的标准,成为其企业管理的底层伦理。 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中国的商业文化基因形成于农耕文明,并支撑过去几千年的发展。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商业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商业文化中的机会主义、资本社会的投机主义与国家重商主义杂糅在一起,冲击着已延绵几千年的社会文化、秩序与价值观。 今天,中国很多技术创新企业开始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但很多大众轻工快销品牌却长期由跨国企业垄断。哪怕是占据垄断地位的中国家电品牌,也没有得到品牌的溢价,更谈不上这些企业如何成为国际品牌。品牌的底座依然是文化。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制造业、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而支撑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底座必须是新的商业文明。有了这个底座,中国才能建立新的经济结构、新的价值链、新的社会文化生态,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稳占一席之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人民,观念都被文化的沉淀深刻地塑造着。文化可以是社会和商业环境中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创新力和创业精神,推动商业发展。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解释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肯定了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力。 德国制造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后来居上超过英国,就是因为德国较早形成了制造业文化,倡导科学、理性、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合理谋利。同时,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创造了独特的“双元制”体系,让社会人才投身制造业、服务制造业。 今天,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制造,如果没有构建属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文化底座,而是用西方的伦理价值观解释中国经济行为,或是用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商业的作用,抑或是在未成体系的价值观基础上去构架未来,那一切只会是无本之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古有四民,士农工商,惟儒最贵,工商业处在农业社会中的鄙视链,商人社会地位低。如果中国制造业还是传统文化视角中的工商业,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人便不能得到社会尊重,缺乏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工匠精神、长期主义、精益求精的文化,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当前的中国现代工商业体系,初期主要参照美国体系,包括企业管理思想、资本理念、商业模式等的学习模仿,让不少企业实现了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可一夜暴富,精益求精、长期主义有必要吗?要知道,没有文化底座作为支撑,一切只是空中楼阁,一阵疾风袭来,恐怕就瞬间倾倒。 所以,很有必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再梳理现代社会商业文化的新内涵: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对社会的作用、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企业家为谁而战的命题。通过再次梳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匹配的文化底座,承认工商业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工商业从业者与其他职业人员平等、相互尊重。 现代社会的商业伦理还应该在体现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工业精神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以人为本;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文化中的匠人精神、科学理性;中国儒家文化中集体主义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修齐治平的理想。 03 企业家精神需重塑 如果说文化是新商业文明的灵魂,那么企业家精神就是新商业文明的动力。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传统商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企业家精神的不断弘扬和践行,成为推动商业文明进步和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入探究并重塑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探索企业家精神与新商业文明的关系,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对企业和商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群体能够通过其创新创业,解决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问题,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应该成为现代商业社会非常重要的支撑。现代的企业家不能像在古代商业中那样,成为政治的附庸,用一顶“红顶商人”的帽子,来换取政治对商业活动的庇护。现代企业及企业家需要被赋予新的社会地位,企业家应拥有更多话语权,其权益也应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在新教改革前,财富代表着欲望,商人必须购买赎罪券,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不用下地狱。改革使新教更加世俗化,教徒都可以不去教堂礼拜,只要内心葆有对上帝的敬意,合理经营、努力工作也是一种修行。 新教伦理的世俗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具有勤俭、努力生活态度的人、合格的资本家与劳动者。新教的出现,还促使资本主义从掠夺式资本主义(殖民地资本主义)向现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并提供了具有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商业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向,必须构建基于现代商业的新商业伦理,它要解释企业家经营行为对个体、社会意味着什么,企业家为谁而奋斗,企业员工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商业伦理不能解释企业家与员工的价值问题,那社会存在的价值取向,就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价值取向与社会观念文化也不一样。西方的价值观对人的强调还是基于个体的自由主义。虽然中国也讲以人为本,但中国的人本是基于家庭、集体、国家为背景的人本,是以自然、世界、天下为背景的,甚至是以个体的自我超越为背景的。中国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天下的人、止于至善的人。所以,新商业伦理要赋予人更多的价值。 虽然过去几十年,中国并没有提炼出适合于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然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还是给企业家的价值判断提供了选择。比如华为的任正非,他为谁而战?中国社会精英有他们的自觉,就是为员工、为社会、为国家而奋斗。他们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天下大同的理想,有国家民族的情怀,有修齐治平的追求。 他们就是中国“士”的精神,仁爱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就是君子,是大人,是自我修炼的人、自我完善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去宗教化的,认为修炼是一种自我的体验。宗教可以导人以善,一旦对于教义的理解出现分歧,就会产生争议,甚至战争。用佛家的话语体系讲,是法执。 中国哲学体系把人作为修炼主体,以人为本是将人放在更高的层面,可与天地并列为三,可以与大道同行,也可以“万法于我心,我心是佛心”,还可以吾心即宇宙。 经营企业,看似供给社会财富,实际是提供中国人的修行道场,自我修炼的道场。企业就是所有参与者修炼的道场,自我实现的道场。工匠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种精神,在庖丁解牛中领悟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种自我的超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也是自我的超越。 中国古代的社会精英是士,在当今中国现代化社会中,士不单指士大夫,还指有理想、有追求、愿意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可以是政府官员,可以是各行各业的大师,可以是社会工作者,可以是企业家。 现在及未来,中国企业家的天下观,不仅是中国的天下,还应是世界的天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企业家的精神是一种责任,创新、敬业、诚信、务实、合作和学习精神,应该成为全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企业家及社会,需要回归科学与理性、创新与创造、精益与求精、求真与务实,摈弃西方资本的投机主义、摈弃社会的急功近利与重商主义,刷新中国的商业文化,发展中国的工业文明,建设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商业文明。 04 新商业文明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随着欧美所构建的全球化体系逐渐式微,从过去被动参与到如今主动构建新的价值链,中国发展已进入全新时代。新的商业文明作为中国架构全新经济结构的基石,在企业、产业及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商业文明应以人类文明为根本,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注重人类文明的发展,着眼于人文主义的理念和价值,注重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新商业文明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在商业活动中实现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新的商业文明里,商业活动应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支持,实现创新发展和效率提升,并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流程。通过发挥以创新、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核心的工匠精神,驱动商业高质量发展。 人类工业文明已经历过以蒸汽机动力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电气化带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信息化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谓的技术革命必须是新的技术带来了产业重构,带来了全新的产业价值。 笔者认为,以5G技术、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也会重构产业,带来全新的产业效率,塑造新的价值。在全世界的产业发展中,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最好的是美国,精益智能制造水平最好的是德国、日本。而中国制造业门类在全世界最为齐全,制造场景最为丰富,通信基础设施先进,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重构中国制造业,全方位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话语权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也终将是数字化时代的未来。 在新商业文明的语境下,中国制造业也应形成新的工业数字文明,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全球视角与全新的生产力重构产业未来。 高端的产业价值链,品牌、设计、研发、标准化、人才等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集聚,产业垂直互联的新模式、新业态涌现,产业效率大幅度提升。这将是中国制造崭新的一页。 在数字化技术底座之下,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生态、新的品牌、新的经济会犹如雨后春笋,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最终也将会发生重大改变。数字化社会所提供的不是管理,而是效率与活力,是良好的社会生态的形成。 数字技术所塑造的数字经济及数字社会最终会形成人类全新的文明形态,最终推动人类工业革命的新发展。 数字文明会垂直与重构产业,极大提升产业效率;会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智能化与绿色化、推动产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会推动社会管理的扁平化与社会服务的便捷化。 数字文明应当使社会更加的平等、有序、真实、生态,使社会个体更加有空间而充满活力,更加有话语权。 在互联网数字文明的背景下,消费者与普通的民众被赋能,他们有权利、有信息供给去选择他们认可的产品,因为信息化与数字化会使信息更加对称。通过垄断信息、渠道而获得垄断利润、权力、话语权的时代会成为过去。 世界的未来,要不接受数字化与智能化所构建的世界,要不被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所抛弃。资本垄断自然资源、创新资源、品牌与渠道资源的模式会解构,而通过垂直产业为消费者供给价廉物美的商品与服务会成为商业主流。 当资本不再傲慢,品牌不再傲慢,权力不再傲慢,公平、效率、平等、自由、自在、自尊、生态、友好、便捷、亲和的世界,才是数字化文明的世界,是人类全新的商业文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构建属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商业伦理与文明,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长期主义、倡导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取向。 有了现代化的社会理念与价值观,才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才有制造业发展的实质支持,才有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