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长安三万里

2023-08-27 来源:本网
分享: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华丽的诗篇挥发着粮食丰盈的气息,盛唐就是中国历史鲜衣怒马的少年时代。

  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国家,昌盛仅是非常短暂的岁月。一段繁花似锦的岁月,也经不起人性欲望的摧残与制度设定的剥削。
画面尽管优美,毕竟昙花一现。

  尽管昙花一现,但它毕竟浸入我们的心脾,成为美好的印记,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桃花源与心灵结构。

图片

01

唐诗是中国人的风骨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所呈现的并非全部历史的真实,而是我们内心确信的真实。

  传统文化和唐诗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用光影的手法去表现一个诗中的世界,诗中的历史,夺目璀璨,绚烂缤纷。

  可能积压的情感太多太多,因此电影只能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走马观花,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尽揽昔日的长安之花。

  一个优美的国度拥有它悠久的历史,一个自信的国家应该拥有它开放的未来。盛唐所表现的,既是优美,又是开放,既是历史,又是未来。

  其实,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表现细节的美。宏大是一种叙事,足够恢宏但没有留白。电影留白是对于观众的尊重,审美是一种个体的体验,需要留给个体的空间与时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宏大的美略显浮躁,细节的美需要力量去驾驭。

  中国电影何时能用细节去刻画历史的美,人性的美,未来的美,那才是中国电影春天到来的时候。

  不过还好。从白雪皑皑的塞北到美轮美奂的京城,从莺歌燕舞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疆,从小桥流水的小镇到大漠孤烟的古堡。千江流水千江月,万里山河万里天,那不就是印象渊渊大国应有的模样!

  如果它不是动画电影,我真的想象不出来有谁能够演绎盛世中的韶华。他们放浪形骸、风流倜傥、丰姿绰约、无拘无束。他们相交于忘年,却相忘于江湖。虽浮光掠影,却似浓墨重彩,又豁然开明,可以如歌如泣、荡气回肠。

  还是一部好电影,或是好电影的开端。

图片

02

开放是盛世的基础

  唐朝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和而不同、兼收并蓄造就了盛世繁华。电影中,柘枝舞、胡姬舞,大象舞如电光石火。

  李白、高适、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岑参,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吴道子、张旭、李龟年、岺夫子、丹丘生,一个个从历史走来,风云际会的大时代。

  唐朝的文化不仅仅是诗歌的文化、还有科举的文化、包容的文化,更有君轻民重的思想。

  开创一个盛世,需要清明的政治、开明的皇帝、治世的良臣、忠勇的良将去呵护国家的安全,百姓的安定。而安逸、骄奢与淡漠会侵蚀一个国家的根基。

  开明的政治需要更广泛的包容文化。虽然隋唐开取了科举制度,让社会的底层也有上升的通道。唐朝的武将中,也有大量来自于胡人的将领。可惜,总体上,社会政治空间还是由氏族与世家垄断。

  所以,哪怕就是李白、杜甫这样的绝世天才,也仅能成为达官贵人座上的摆设,与伶人又何异?他们是天上的溢彩,装饰着大唐的繁华,但归根到底还是浮云。

  他们远不如落魄的高家高适,他们有拜将封侯的语言体系,一旦找准时机,可以得道升官。门阀与氏族是一个王朝的根基,它既代表社会的稳定,也是社会阶层固化的毒瘤。呼吸窒息才是一个王朝覆灭的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开放才能到达繁荣,开明与包容必须是一种制度设计,否则,再繁华不过也是过眼云烟。

  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绵不断,就是基于它的包容与开放。它是在开放与包容的进程中,使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百家争鸣使文化灿烂,胡服骑射使军事强大,佛教东渡使万众归心,改革开放使民富国强。

  国家的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而需要社会的开放。开放使社会更加平等,士农工商、百工百业皆是平等。

  哪天中国迎来了比盛唐更加伟大的复兴,只能是今天的中国比盛唐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平等,更加的和谐。一个国家与社会真正的伟大,是人民的富裕与自信。没有人民的自信,所有的伟大都会转眼即逝。

  今天所需要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的,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民主制度的设计。使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才能成就中华文明的伟大与延续。

  其实,伟大、复兴与平头百姓没有关系,百姓需要的,仅是安居乐业。

图片

03

文化是自信的根基

  电影凭借那些随意、夸张、唯美、联想的动画光影,恣意酣畅、淋漓尽致的呈现已经消失,但却若隐若现于心灵深处的精神记忆,那是中国人的浪漫与骄傲。盛唐的风骨,就是中国人内心的风骨。

  诗人是盛唐的魂,盛唐是诗人的胆,合而为一才是盛唐风骨。当下,商人是国家的气,文人是国家的魄,民心是国家的胆,合以为一的是国家的元气。没有气节、没有气度、没有自信的国家与民族,没有风骨。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三万里的江山。盛大的不仅是繁华,也有苍凉,悠久的不仅是灿烂,也有无奈,辽阔的不仅是沃野,也有沟壑。电影就在这或虚或实,或明或暗,或真或假的铺垫中,勾勒了一段盛衰转换的大唐历史。所谓强大的国家不是强大本身,而是能够直面盛世之下的不堪与隐痛,改变才是强大而扣动人心的力量。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幸运的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辨知所有的阴谋与颠覆,纵横交错的土地可以承载所有的压力与冲击,钟灵毓秀的文化可以修复所有的裂痕与创伤。再是苦难的日子,就因为你拥有曾经的气度恢弘、富贵绮丽与自信浪漫而疗愈。

  我们再不需要万国来朝的威风,因为盛极的灿烂,总潜伏着颓败的疮痍。烈火烹油的时代也有数不清的悲凉,风华绝代的诗句中,也有无数令人无奈困窘的悲哀。

  如果盛世不是人民的盛世,而只是官员的傲慢、贵族的骄横与文人的浮夸,那不如删华就素。

图片

04

尾声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韵味,是人性通往神性的介质,它的存在,再次表明,万物皆有灵。灵通万物,万物全然苏醒,生命由此感动。

  由诗歌,而向我们的内心三万里,深度开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