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岭南商道

行者视角|在《经济观察报》分享的感悟

2023-05-07 来源:本网
分享:

  4月24日,受《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经观”)邀请,我在经观做了主题《混乱中的新秩序》的分享。主要内容会在经观的网络及APP发表,《岭南商道》也会转发。
我今天所分享的是正式报告前的一段内容,主要是我在经观做专栏作家一年半的感悟。


01

感谢经观所给机会

  在受《经济观察报》邀请开辟《微观视界》专栏之前,我几乎是没有在中国的主流报刊发表过文章。如果有,那是读研究生时候,学校规定必须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时,由陈春花教授推荐,在《企业管理》发表了关于后现代管理的文章。

  尽管从小学开始,我就有巨大的阅读量,文学、历史、哲学,但我从来就不是学校所定义的学习主流,作文写作也属于自言自语自嗨之类。我也不知道经观这么大胆,就竟然敢让我开辟专栏。

  不知不觉,从2021年10月份开始而今,我已经在经观专栏上写作一年半时间,发表文章20篇。

  《经济观察报》对我的介绍是专栏作家。对于这个称呼,是我人生想象不出来的,非常之意外。因为对于写作这一工作,我起点很低,也一直非主流,所以自己没有任何之奢望。

  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反而有意外的惊喜,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我母亲的高兴。我父亲对我从事社会组织工作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世俗社会对一个人成功的定义是非富即贵,要不当官、要不经商。我从事协会工作,要跟官打交道、要跟商打交道,但就是跟富贵不沾边。

  我母亲高兴我能当作家,就是作家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并且比起当官做商,作家更加稀罕,更有稀缺性。关键是靠自己的努力和积累就可以达成,简单而干净。

  社会组织工作,在当今社会,也是一项非主流的工作,但它确实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它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我们促进会都属于社会团体。

  我从事社会组织工作已经十八年,深刻的理解到中国的社会服务如果没有到位,国家的很多政策就很难落地。社会组织是国家政策及社会服务到达社会基层服务对象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们国家社会管理的重心偏上,如果没有最后一公里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服务,就会累积社会问题,存在隐患。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是必须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为前提的。按照郑永年的说法,中国社会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大大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程度。

  我所服务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是一个以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为主的社会组织。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发现长板、管理短板、促进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我们的业务逻辑。

  由于贴近企业,我们有了对中小企业近距离的观察与服务的机会,很多服务产品也得到企业与政府机构的认可。我们既发现了很多的企业发展问题与服务需求,又发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小企业创新样板。

  微观的企业经营需要中观的总结与归纳,那就是中观经济学的范畴。中观经济学也是发展经济学,从微观的发展到中观归纳,发现与总结规律性的现象。微观视角上,中小企业特别需要案例,需要榜样。中观视角上,如果能够发现规律,就能够指导更多企业的商业实践。

  这或许就是我在《经济观察报》上“微观视界”专栏文章的观察点与价值点吧。一方面我会感谢经观给予我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也认为我的观察角度有价值,也是偏宏观理论研究的报刊所缺乏的视角。

图片

02

写作就是一项修行

  除了我在经观平均每月一篇的文章,我自己每周也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累积也有四百篇。

  我所写的文章,有微观的企业管理,有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特性的总结,有基于产业发展的观察,有对企业家思维方式的描述,也有一些关于企业家心性、企业哲学学习、企业家修行的思考,也有基于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没有过去多年的积累,哪怕是经观给了我机会,我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作家。

  不过,给经观写专栏,确实对我是一种考验。《经济观察报》是我们国家非常有影响力的财经报纸。一张报纸,一种风格,经观性淡,其性洁,其色素,涤荡思想,有君子包容之貌。然“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才能无咎。

  一张报纸尚且如此,一个写作,一项事业都是一种修炼。我曾在经观发表一篇《稻盛和夫逆天改命的秘密》的文章。稻盛和夫之所以逆天改命,就是他曾经四年如一日,一辈子如一日去穿越人生漫长的隧道,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去思考作为人如何正确,去践行“人生不是一场盛宴,而是一场修炼”的历程。

  曾经在思考广东的“制造业当家”时候,我理解,制造业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制造当家,有实体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意味,更重要的是需要用人类的工业文明、制造业文化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制造业当家”背景下的社会文化需要科学理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合理牟利的精神,它需要全新的社会伦理。广东的“制造业当家”,它必须代表中国制造,探索工业文明的未来,使中国制造能够进入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航道,才能行稳致远。

  我一开始写经观文章时候,写到大约三千字时,就感觉喘不过气,需要休息一下,感觉就是驾驭不了文章。我经常要澄心静虑,以求进入一种澄明之境,获得一种新的维度去去领悟政治家的思想、去感悟思想家的思维、去体悟企业家的思考、去洞察产业的未来。
要感谢我多年的阅读积累,让我能够经常回望历史,一旦历史可以压缩、就可以穿越当下,去感受未来的业态。历史一定让自强不息者以主角光环进入时代,它经常表现为“信念”、“勇敢”、“深沉”、“坚持”与“永不放弃“等等的品质,难道它不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不就是不忘初心者的品格。

  每个人,每项工作,都是一种锤炼的过程,一项领悟的历程。

图片

03

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我最近在经观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企业家出海的。我在思考,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它的每次迁徙,都是艰难的选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迁徙,已经不是告别陆地,而是远渡重洋。它既要融入人类的海洋文明,它又要背负重任,去探索中国人在人类新商业文明的角色以及要发挥的历史作用。它既是现实的经济行为,又具有它历史的价值。

  我曾经怀疑我自己,是不是文章的调子起的太高,以至于有可能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也怀疑我会不会有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一天,我开始有周末写作的焦虑症。

  不过,当我走进每个企业,与企业家们把酒言欢的时候,我感受每个企业家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情怀与悲悯、感受到他们的激情与无奈、感受他们的进取与乏力。每个企业家都有他们的时代,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以时代为背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一个人能够脚踏实地时候,他一定能够仰望星空。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够成为《经济观察报》的一名专栏作家,不是我的能力使然,是我的社会角色使然,是时代使然,是社会与时代赋予我的新角色与新使命。我必须为中小企业鼓与呼、为中国制造鼓与呼、为中国的企业家鼓与呼、为中国社会力量的发展鼓与呼。
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热土、是创新创业企业家的沃土。它从不缺乏创业的激情,从不缺乏市场的灵动,从不缺乏创新的勇气、从不缺乏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

  我坚信只要这片热土在,只要这个群体在,制造梦想仍在,我就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不会江淹才尽。

  况且全世界处于一种重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调整期,旧结构在逐步瓦解,新结构远未成型。虽然,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但对于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们而言,不啻是一种机遇。企业家就有一种能力,就是在不对称的信息中捕抓机会、重新矩阵、获得先机的能力。

  我觉得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是基于对经济现象发展的解释与推断而发现、发明形成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中都可以是奇迹,但对于中国经济现象的解释而今并没有非常贴合的理论与具有历史高度的解释,以至于它存在世界的合理性与扩展性受到质疑。

  中国的学者,需要更多的走进企业,走进中国制造,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总结具有人类文明普遍意义的发展规律,以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促进与发展。而非把全世界少数国家的发达与现代化建立在大部分国家贫穷的基础之上。

  中国制造业也进入一个规模经济重塑价值链与产业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它会形成全新的经济业态与产业发展机会,需要我们用发展经济学,即是中观经济学的眼光去审视与拓展。

  这都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微观经济观察者的使命。中央在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希望就是革命军中的马前卒,我就是政府的视线,学者的眼线,时代的眼睛。

图片

04

结语

  用什么治愈我们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当下的焦虑,王阳明讲:“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只要永远扎根大地,扎根企业,扎根制造,练好基本功,做极致的思考,自然会产生洞见,自然花繁叶茂,果实累累。

  (本文是我十几天前在《经济观察报》总部发言的一些思考。因为我自己没有录音,仅记得大概,再做思考与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