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下的广州社会
上周的一天早上,我起身去小区做核酸,走了好几个核酸检测点,结果被告知,没有核酸做。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广州市民,要不就在做核酸,要不就在去做核酸的路上。幽默的国人还借用古诗,描述了诸多核酸的场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做核酸。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做核酸。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做核酸。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做核酸。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做核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做核酸。我命由我不由天,天天都在做核酸。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做核酸。小楼一夜听春雨,听完风雨做核酸。莫愁前路无知己,知己都在做核酸。” 一开始我也很是排斥排队做核酸的,感觉浪费时间,劳民伤财。后来知道:一方面,核酸检测是中国抗疫政策的制度安排,及时筛查,及时预警,及时发现,及时防范,因为只有中国社会制度及文化,才能够有组织与行动力做到精准的核酸检测。另一方面,核酸检测也不断在优化。一开始是单人单管,后来是十人一管,再后来是二十人一管,大大地降低核酸检测的成本。核酸检测过程也不断在优化,核酸检测点的布局也更加的便民。 免费核酸检测是中国抗疫政策的基础保障,虽然社会面对于是否放松中国的抗疫政策存在争议,但在核酸检测免费及便民的服务上,社会还是感觉到政府满满的诚意。特别是基层的核酸检测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耐心解释。作为普普通通的市民,也感受了作为中国国民的一份自豪,被服务,被重视,有存在感。 生活在广州,广州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北上广深,广州的防疫政策相对比较科学、不走极端,也尽可能不扰民。上海疫情结束以后,全国各地很多朋友来到广州,是因培训、业务及离开当地管控而来的。总体而言,广州比较包容与接纳。 广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市民社会的基础。我考证过当时广州十三行来源,很多创始人不是广东人,而是福建人,为什么会来广州开埠做生意,连十三行的章程都是仿制福建厦门民间商会的章程而来的,而他们的成例可以追溯到郑成功在南洋成立的海上贸易公司的章程。 市民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与社会相对平等。当时福建商人在本地开不了埠,到了宁波也开不了埠,就是政府太强势。官与商、官与民互动不了,就会产生对抗与分裂。来到广州,商人能够与政府开展互动,生意就能够做。 那你说清朝的官也是朝廷派来的,能够互动吗。首先是有利益保障,其次是除了官,还有吏。官代表天,吏代表地,吏接地气,可以代表相当的民意和地方利益。如果吏也是官的思维,所有政策措施都是上官意志,不切合当地实际,官民互动不了,社会就会出问题。 最近广州疫情又有反弹,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来关心,我拍了广州超市的照片,物资丰富。虽然有些焦虑,但总体心态都比较好。要知道,疫情三年,人在一种封控的状态中生活三年,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影响,社会没有情绪也不是真的。所以,在管控与常态,在管理与服务,甚至在对上与对下中,需要找到平衡,这就是一个地方的底蕴与文化。 02 我为何有了依赖症 核酸检测,成为广州市民工作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也形成疫情管控社会管理的闭环。但也没有料到疫情不知不觉已经三年,古人说:“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但三年足够塑造出很多新的心理结构、管理结构与模式。任何一个事物,产生了结构就会稳定。 比如中国超稳定的农业社会形成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也会妨碍它整个社会的创新,比如对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的接纳。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管理体制、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思想就有冲突。又比如改革开放深入人心以后,经济发展它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一种观念,如果把疫情管控长久的置于经济发展之上的,社会就会反弹。 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有别于西方的防疫政策,跟它的文化基因有关系。西方历史是城邦国家,德国是在一战前才有俾斯麦造就国家的统一,但地方政府也有自治的权力。中国历史是农业国家,农业国家最重要的生产力就是水利技术。不仅仅是水利技术,还需要水利制度,黄河长江的水利都要涉及沿岸的州府,需要中央的整体协调,因此必须产生有权威的中央政府。 你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真正是市场起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省份就几个,不过一个手掌。但你要是说,通过政府来配置资源的,那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说来就来,一点都不含糊。中国高铁、公路、机场、城市建设,几十年的光景,把全世界属于中国的地方,都挖了一个遍。 疫情防控,采取中国式管理的,西方政府确实做不了。还不是预算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制度保障,没有文化基础。 但任何事情,事不过三,过三就会变,左三年右三年。有专家讲,如果按照中国防疫政策,全球静默,三个月病毒就可以断根。但中国可以静默,全球的绝大多数国家是做不到的,因此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国外已经是第八个爆发周期,我们只感觉三年还处在第一个周期。 过去三年,由于疫情,中国的流感大量减少,由流感所产生的并发症而死亡的人口也减少。中国的防疫政策出现松动,与国外的群体免疫相比,一旦开放,中国的防疫政策有可能从优势变成劣势? 但不管如何,人类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不管愿不愿意,中国的防疫政策也不可能是独善其身,它必须与全世界的防疫政策有更加融洽的接口。 任何政策的制定,有它的突发性,有突发就有时间限定。如果是长期的政策设置,它必须与现行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取得平衡,才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支持与配合。 广州这轮疫情发生至今,天河区仍然能够坚持堂食,不唯上,只唯实,从实际出发、科学管理。11月14日天河区停止核酸检测,我不知道具体的背景是什么,但我知道与此同时,河北的石家庄也停止了全民核酸检测。 当然,做不到核酸,我内心也有一丝惶恐,倒不是因为不做核酸跟新冠病毒有什么关系,我是担心我第二天去越秀上班的时候进不了办公室的大楼,出差也出去不了。 我是支持天河区停止核酸检测的探索的,虽然它第二天也就恢复了核酸检测。但停止一天的检测带来的结果是15日到处都是排队核酸检测的长龙。 不仅仅是我犯上了核酸检测的依赖症,社会也犯上了核酸检测的依赖症。全社会都陷入由核酸检测构造的“安全”闭环中,至于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能大家并不清晰,但它是现实中的“安全”。因为不做核酸,工作生活本身就不安全。 03 或许到了规则改变的时候 事不过三也有另解,不过三月,不过三年,任何东西,都在变化,一个政策它不经迭代,它就容易成为一个标签,它就是刻舟求剑,成为另外一种“安全”。什么“安全”,在这种“安全”的护甲下,你可以不用探索、不用思考,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一旦你要突破某种框架,就要对现实规则提出挑战,它需要勇气,需要担当,需要不忘初心。 上周我同事从香港回来,据了解,老人是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仅就香港的情况来说,死亡病例的96%都是60岁以上的人,而71%是80岁以上的老人。而新加坡卫生部数据统计,即便在没有疫苗保护的情况下,新冠病亡率只有0.062%,低于流感。从10.2万最新感染人群的统计数据来看,只有60岁以上无基本保护的人群病亡率0.19%,略高于流感。 任何东西,任何制度安排都是有代价的。对于一个微观的疫情管理,管控与安全,管理与服务需要平衡。对于总体的经济社会而言,管控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也需要平衡,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公平和效率需要平衡。群体免疫究竟是平衡还是无能我没有办法判断,“不躺平”是有为的思想,但“不躺平”而能平衡就是智慧,需要“苟日新,日日新”,不是刻舟求剑。 2013年非典在广州爆发,2022年末,新冠疫情又在广州重燃,看起来,人类将与病毒共存。传播性越强,死亡率越低是事实,但无论如何,任何病毒对于老年人与体弱多病的人都是威胁。 有了重点的服务对象与目标,政策的制定就有了方向,所有的物资储备与服务就有了新的任务。政策设定不能因担心有人得病,而使全民吃药,这既不效率,又不公平。 钟南山院士就在广州,或许新一轮疫情,就在广州终结。要不然,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与民生也有问题。 04 结语 面对未来,建立新的结构,多难兴邦。灾难都是现实的存在,能够兴邦的,都是有为的政府、组织、机构,都不躺平。 不躺平不仅是无不作为,而且是与时俱进,与实俱进,勇于探索,勇于承担,哪怕存在错误的风险,也要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