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上讲,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基础是人才,技能人才应该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强,就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建立了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这也是制度创新支持其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德国实现了对英国制造的后发展超越,其关键就是为制造业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与之相反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因为发展制造服务业却走向了现代服务业,金融、法律、会展等等。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金融资本已经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经济发展出现空心化。德国却因为强大的制造业成为欧洲经济的引领者。
二十大报告中非常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十四亿人口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如果没有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很难有全民的共同富裕,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保障。
但实际上,中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却不及普通教育的四分之一。并且,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中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有几种主体,一是技能培训学校,学校靠政府拨款及学费开展了职业技能教育;二是国企或事业单位,以内部培训为主;三是社会机构及社会组织;四是企业自主培训。
技能学校的培训以教育为主,由于制造业发展快速,培训跟不上需求,其教育成果很难被制造业所接受和认可,效率不高。国企及事业单位培训重在证书与对应的薪酬体系而非技能。社会类培训不成系统,以机会为主。外企、小部分民企的培训注重技能而非证书。总体而言,就技能培训的效果而言,外企的技能培训较为系统、强调实操与应用。
原因可能是外企深受工业化的熏陶,有深刻的制造业文化,比较注重工人及工匠的培养。中国制造原来处于制造业低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工人以普工为主,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本就不高。
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中国制造所需求的新技能人才应该需求巨大。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消费侧服务,制造业职业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发展会成空中楼阁。
其实,国家已经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职业技能发展的重要性,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文件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讲,制造业技能教育应当蕴藏巨大机会。
中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脱离企业需求,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公办的主要靠政府拨款,因为存在大量的学位需求,民办的通过收取学费也可以赚到钱,所以其培训基本不需要跟社会对接。如果有对接,主要是大企业为主。
中国制造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较强的创新性,很多也是基于机会与机遇的发展,企业管理缺乏系统性,企业相对重视的部门是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系统建设普遍过于薄弱。低端制造业工人以普工为主,不存在所谓的人力资源。
但也随着中国制造的逐步发展,中国制造业进入专精特新、ODM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有部分的中国制造,已经系统领先全世界,比如中国的手机、高铁、各种发电站。中国制造再也不是OEM业态的制造业底层,中国制造既有专业分工,又有多种层次,成为全世界最为立体、全面的制造系统。
因而,对于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再也不是“是个人就行”的阶段,它需要各种各样的制造业人才。深圳市世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流体应用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主要服务于3C电子、5G通讯、智能家电、生物医疗、航空航天领域。其主要产品是智能点胶机、双液灌胶机,随着其技术发展与延伸,逐步进入水处理、氢燃料电池生产整线等新领域。
但行业从人工到智能制造的转变,最缺乏的就是拥有专业人才。因此,董事长时军伟回老家,与家乡的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但时董感觉,当企业规模不够大的时候,人才培训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有些岗位的需要的人不多,委托不了学校培训。为此,他投资一些新技能的培训机构,但机构如果集中不了企业需求,也难以为继。他就建议,促进会要集合专精特新企业的员工技能培训需求。
专精特新企业要求企业专注,很多工艺需要沉淀,就需要有专业技术的工人与工匠精神。为此,这些企业都会建立自己的员工职业技能考核系统。一方面,通过员工培训,员工的技能能够得到提升,也可以预期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企业的稳定性大大提升,产品质量能够稳定提升。
据我的观察,凡是企业建立了其员工的职业技能管理考核系统,企业的生产管理会更加规范,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系统,企业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大大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更加稳定而成熟。
我的判断是,随着中国制造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期,制造业的用工体系也会更加的成熟,人力资源价值在企业的表现更加明显。为此,企业会逐步加入对于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也会加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会在文化上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会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会加大企业员工终生学习的力度,把员工的能力提升视同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据我调查,企业投入在员工培训的费用其收益远远大于员工流动所带来的损失。企业培训后员工技能提升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以我们精益管理培训为例,一个小班组的精益改善都能够给企业带来几万到几十万的费用降低,如果把一些成果推广,可以节省上百上千万的成本。
在农业社会,宗族是社会管理的细胞,在现代工业社会,企业会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细胞,承担公民就业、个人组织归宿、终生学习、体现社会价值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织。
德国双元制成功之处,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和核心。而不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核心,以证书为核心,而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这应该是未来职业教育,也是中国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中国政府非常凸显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虽也强调以人为本,但实际上并没有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
现代工业社会,制造业就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生产力,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重要的组织保障。有了这个基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人为本等等中国几千年朴素的社会理想有实现的基础。
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必须有制度的保障,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学习权与话语权。中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能忽悠学生,而是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就业观与劳动观。
另一方面,企业成为员工终身教育的载体,要对员工能力提升、素质提升、文化素养提升负责。必须使企业员工同时获得物质财富、能力提升与精神充实的收获,这也企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管理重要使命。
中国的社会面角度,随着中国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世界的中等收入国家,中产阶级的出现会使中国社会更加稳定而成熟。
美国也曾经视为世界的天选之国,就是制造业的发展解决了社会大部分人的就业,成就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华尔街逐利让美国制造业出离,美国制造业人口大量减少,美国中产阶级群体大量减少,贫富悬殊日益加大,社会矛盾加剧。
二十大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以资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取向选择。虽然在方向上阐明,但要在实践上破题,还是必须在根本上确立制造业在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需要赋予企业家、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要给予制造业企业家、制造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发言权,这也是制造业社会的商业伦理。
社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倡导劳动光荣、就业制造业光荣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必须认识到制造业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社会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推力。
行行出状元,劳动最光荣。逐步富裕的社会,社会的选择更加多元,不是仅是赚钱才是社会的目标。九零后、零零后的很多工作观念跟以往有很多不同,他们很多的工作观念是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薪酬体现个人价值。价值与个人能力,与个人收入是同步的。
制造业场景丰富,想象力、思考力与动手能力需要相互配合,可以成为大部分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而且制造业工作朴素,可以锤炼深沉厚重的人格,形成自强不息、勇猛精进、勇于承担的品格,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所严重缺失的阳刚之气,中国制造代表的就是中国阳刚的力量。
制造业工作不仅关乎个人与家庭,它还关乎社会及国家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好产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为国家发展出力。制造业工作,也可以体现中国人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每个人勤劳与认真的工作都是对国家的贡献。 
以前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一是配合职业培训学校学生毕业发证书,二是为了追赶社会风口,比如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直播发展,迎合社会需求做培训。
促进会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企业需求为本。现在的职业教育,有点象龚自珍所写《病梅馆记》中的病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脱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脱离了制造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害无益,必须矫枉过正。为制造业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充分挖掘每个人潜力,振兴制造业,实现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培训必须以企业为本,以员工成长为本,这就是初心。千万不要被扭曲,把我们的培训变成“病梅”。不是证书,而是能力,不是迎合需求,而是要创造价值,需要走艰难而正确的企业服务方向。
中国制造业健康发展,也需要全社会新的共识,需要形成中国的制造业文化,以人为本、劳动光荣、价值多元、利他奉献、真心实意、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合理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