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突然让我写写温铁军。其实,我这位朋友也不知道我关注温铁军教授很久。在过去几年,我陆陆续续看了温铁军教授的很多书和讲座视频,也一直希望有机会去结交温教授。
我仅在书中、音视频中认识温铁军,总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自成体系,内容自洽。
温教授既要讲真话,又要点到为止,犹如季羡林老先生讲的,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味道。你说温教授不火呢,粉丝不少。你说火呢,却从来不是主流,不管在东西方经济学界里面。那只能说,温教授属于不温不火,这跟他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视角,跟他的讲话风格、性格总有相似之处。
我爱看、爱听温教授的观点,也有一些思考与收获。
部分藏书
01 另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读书的时候我们所读的近代史基本都是国内教科书主流的观点,属于政治正确的读物。但思考问题不能总是一个视角呀,所以,有机会我也希望涉略一些不同视角的经济史、经济理论。但在中国,主流的经济学家很多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作为分析框架的。但显然他们的分析、预测结果经常与中国的经济现实格格不入。马云说过:“经济学家是对昨天的总结,而对未来的把握,有时候是一种直觉。完全按照经济学家说的做,就麻烦了。”温教授的观点之所以自成体系,就是他不愿意让他的研究建立在现下的理论架构基础之上的,所以另类。
我印象很是深刻的是他著作的《八次危机》,其副标题是:“中国的真实经验 1949-2009”。有意思的就是他去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方式,作品的观察点和分析点就是“城乡”二元对立之下中国经济现实,以及中国经济政策在其基本体制约束下,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其政策设计、调整、改革及输出结果。温教授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所有的政策调整、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去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不同于主流学界将毛时代和改革开放时代割裂开来,而是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解读。在这样一个全新视角的解读下,新概念穷出不尽,“4次对外开放”、3次“圈地运动”,“内生性”危机与“输入型”危机,“盎格鲁-美利坚”模式与“莱茵”模式等等。温教授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别深的用意,就是如果要解决问题,就不要用产生问题的制度与理论去解决问题,而是回到问题本身,破除对于经验与理论的依赖,解除约束,回归现实,对症下药。
02 去依附
温教授在他的另一本作品《百年激进》扉页后的作者注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我们不能用导致问题的同一思维去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的认知非常有禅意,温教授把这句话解读为孔子的“不贰过”,我觉得温教授是理解了爱因斯坦的话意,但用“不贰过”来解读反而不大切境。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一是要升维,二是不住相。
温教授的研究切入点确实“不住相”,回到问题本身, 问题就是升维的对境。在《八次危机》后面温教授和他的学生还有另外一个研究就是《去依附》,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虽然仅是一个案例,展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依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的过程。
书中引述了埃及思想家萨米尔·阿明针对欧美中心主义话语权掌控而对第三世界而提出的“依附理论”的核心观点,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构建自己经济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命题。
温教授的很多新概念中,我对于他所提出的“主权外部性”的概念印象十分深刻。温教授讲到,战后有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暴⼒”谈判得到国家主权,从制度经济学理论看,就是⼀个与宗主国之间的“交易过程”。只要是通过交易形成主权,就会因交易双⽅“信息不对称”和“实⼒不对称”⽽导致收益格局结构性失衡,往往被殖民国家出让经济主权以获取原宗主国对其独⽴的政治认可的同时,就出现“主权负外部性”问题 。因而新独⽴后都得向宗主国部分让渡经济资源或财政⾦融权益,因此不得不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继续依附于原宗主国,国家经济受到控制和干涉。
温教授讲到亚洲及拉美的农业庄园,基本上都是被原来的白人资本所控制,庄园讲规模化、专业化。自由经济主张专业分工与平等交换,政府也掌握不了市场。但一个专业种植香蕉与橡胶的国家可能经过辛辛苦苦的若干年外汇积累,居然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涨价所收割。辛辛苦苦的多少年工业化积累,就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所收割。
从这一点上,温教授还是肯定了新中国成立所获得的“主权正外部性”对于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但温教授也坦然,一个国家不依附,就会受到既得利益者国家的排斥与围殴,将你排挤在世界的贸易体系之外。维持依附关系要长期支付成本,“去依附”则要短期内支付极高乃至倍加的成本,以摆脱对原来制度的路径依赖。
03 人民经济
最近温教授又火了,是他提出来的“人民经济”概念被几位网红经济学家围殴。社会分成非常极端的两派,势同水火。正是这个原因,朋友才让我出来发表一下。温教授提出“人民经济”概念,并阐述在以国家为单元的全球竞争中,凡满足“自主性、在地化、综合性、人民性”特征的经济体,都是“人民经济”。
自主性,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关键环节不能被外资控制。温教授说,“这个自主性和国家经济主权的形成、维护高度相关,如果这个经济体不是我国自主的,而是外国介入形成的,那它当然要形成它的收益服务于海外的利益集团。”
在地性,就是说本地资源的开发及其形成的收益要为本国服务。温教授说,“相对于全球化来讲,在地性已经变成一种国际性的潮流,全球都应该追求它的在地性,在地性包括对资源的开发,如何让这个开发的收益反哺本地,让资源的开发变成本地的可持续等等,自主性和在地性是与维护主权相关的。”
综合性,指企业不能片面追求利润增长,也要肩负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如果单纯追求利润,而不给员工交社保,就是不负责任。温教授讲:“企业并不是单纯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追求在地的综合发展为目标的。”
人民性,温教授讲,“因为是人民的,所以人民性有一个很重要的财产关系上的特征,就是全民所有制,看今天的中国,客观上已经形成占有相当份额的国有企业,人民对这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仍然拥有从财产关系到分配关系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怎么体现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内涵。”
大家对于温教授的观点,不要简单的批评,而是要深刻理解温教授所提新概念的原点。“人民经济”的概念的对境应该是“资本经济”,应该跟制度、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没有关系。我理解的意思是以人民为本、面向未来。如果资本主义制度能够为人民(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或白人)服务,如果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人民服务,那么都是好制度。
在温教授的《解构现代化》一书中,他剖析了“现代化”的问题乃至造成的现实危害,认为国际上的南北差距、国内的城乡差距、贫困问题等都是现代化“成本转嫁”的结果。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要在推进现代化,“成本转嫁”就是客观普遍存在着的。同时,温教授也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一是在国际上“去依附”,主要是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去依附”,阻止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现代化成本继续转嫁给中国。不要迷信全球化乃至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要重视中国特色的问题与经验;二是在国内“去城市化”,要推进乡村建设,重视乡土社会或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意义,不再迷信城市化与“唯城市化”,保护好小农经济,促进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三是在发展上要超越“工业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过去,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全世界会出现这么严重的两级分化,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就是十几亿的人口,为什么他们如此富有,而世界大部分国家还是贫穷。温教授的现代化“成本转嫁”概念非常有意思,这可能就是资本经济与人民经济导向的原点和最终结果吧?
04 不要着急攻击温铁军
首先,温教授的思考和研究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研究视角。而当下世界,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学者,去研究人类与世界的未来。而非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经常会贴上标签,罔顾事实,害人不浅,当下政治正确就是一股刮便全世界的妖风。学界需要一股清流,需要清醒。
其次,温教授研究的落脚点是人民利益,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主张也是如此。修齐治平、天下一体之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政治理想。西方社会主张的博爱、民主、自由也跟温教授的落脚点不悖。
其三,温教授的研究很多是“田野研究”的方法,在标签主义、功利主义、政治正确盛行的当下,温是非常难得、值得尊重的学者。田野研究要非常尊重当地观点,而非学术观点,访问是无前提的访问,进入调查地必须是无身份进入,就是不带观点、不带前提、不带正确的随机研究,注重“现在时”和“在场感”,注重真实感, 不粉饰,也不躲避。注重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 重视研究“浸入”的时间和程度, 从而实现从个别到一般, 从行动到认识的飞跃。
其四,温教授的研究是作为建设者的格位,而非批评者、批判者。社会对于温教授的认知是三农学者,而非经济学家。温教授是三农研究的专家,是乡村振兴的专家,不止于理论,而是实践专家。他脚遍世界农村,深入中国乡村,在云南和福建都设立了其研究机构,对乡村的发展不仅仅构建理论体系、还进行顶层设计、实施总体规划、整个社会资源,是真专家。
05 破立之间
首先,我感觉温教授之所以能够立一些概念,是他多年田野研究的结果,他是有底气的。在中国学术界,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做好学问,不浮躁,不激进的人不多。现在的学者,要吸引眼球,就必须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次,立不容易,中国历史上有三不朽,就是“立言立德立功”,立言不容易,能够名垂青史的立言更不容易。温教授的立,其实在破除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体系,这非常艰难,不是一个温铁军所能够承载的历史课题,需要世界上更多的优秀学者做更深刻的研究。但温教授能够从中国的个案开始、从行动开始,愿意浸入期间,已经值得尊重,勇气可嘉!至于能否从个别走向一般,很多东西他还必须去交给历史。
第三,当然,温教授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我们还可以基于探讨,比如“自主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比如“在地性”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比如“综合性”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使命、企业家的历史地位、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有何联系,比如“人民性”中,如何发挥国企作用,或者用什么方式真正体现国企的人民利益。也可以探讨为何社会害怕“闭关锁国”、“自给自足”、“一大二公”的过去,这些探讨都有助于我们去建设中国及人类新的文明,也有助于我们去解开对于温铁军教授观点是是非非的争论,而回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种种思考、种种探索中。
06 结语
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困惑者、思考者、破坏者、颠覆者、破局者、建设者的参与,温铁军教授,或者存在于其中一些角色中。
不偏不倚,无依无靠,是一种艰难的立场,但思想者,要不是俯视大地,就是仰望星空!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总有悲天悯人者。“文王望道而未见”,没有真正的道,道在“视民如伤”,人民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