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8月24日去世,享年90岁。我是在2011年认识稻盛和夫的,当时稻盛先生在广州举办报告会。会议中,我还得到稻盛先生签名的一本书《干法》。其实,稻盛先生在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是《活法》,其在中国的销售量早已超过1000万册
我是通过阅读稻盛和夫的书籍,参加稻盛和夫的报告会,认识和结识一大批盛和塾的企业家而知道了“心灵的世界”,才有了我后来十年学习孔学、阳明心学、老庄哲学的经历。稻盛思想就是我进入心灵世界的入门课程。
中国有很多很多的稻盛和夫、稻盛哲学研究专家,在这里,我没有水平去评价稻盛和夫的思想,而是简单谈谈稻盛和夫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的关系,仅是一家之见。
01
稻盛思想和王阳明有没有关系
我自己也算是稻盛和夫的粉丝,也看过稻盛和夫的很多著作,也曾经准备参加盛和塾。因为,我在稻盛和夫的成都报告会中,亲耳听到稻盛和夫讲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并在一位学者口中听到,他之所以学习阳明心学,是因为在日本访问稻盛和夫时,看到的他书房有很多王阳明的著作。我当时学习阳明心学劲头正足,自然认为稻盛和夫就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在经营企业的最佳实践者。
可我在一次广东盛和塾的分享会中,听到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讲,稻盛哲学跟王阳明没关系,跟中国传统文化没关系的说法。他在现场,还播放了稻盛和夫接受美国记者的一个采访录像,录像中,稻盛先生称他的科学发明,是自己追求极致,心纯见真所现,跟其他文化无关。
这确实给我继续学习稻盛思想带来了心结。因为,在我的理解中,学习稻盛思想,它不是看一本书这么简单,它是一个世界观,是一个人生观,是一个价值观,它必须是本正源清的思想体系。当时,最好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随着我继续学习阳明心学以后,便能更好的理解稻盛思想。我自己判断,稻盛思想里面,还是有很多阳明心学的痕迹。一方面是日本的哲学思想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虽然中国明王朝灭亡,清兵入关后阳明心学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想。但在日本,最早由了庵桂悟于幕府时代自阳明先生处亲传心学,后来中江藤树于近江开辟日本阳明学一脉道统,号称明治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是稻盛和夫鹿儿岛的前辈老乡。稻盛和夫常讲的“敬天爱人”便是西乡隆盛所提,他知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也是源于西乡隆盛。
阳明心学是一种行动的哲学,知行合一既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边知边行”,而是在实践中“悟”和“知”的过程,“悟道”的过程。因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希微般的存在,如果感悟道,就必须在事中去体悟。所以,事既道,道既事,道穿透了事,理解了事的原理与过程,就可能理解了道的存在,可谓知行合一,或知行并一。
我估计稻盛和夫作为一位创业企业家,是没有时间去系统学习阳明心学的,但因孔孟儒学与阳明心学在日本盛行,稻盛和夫耳濡目染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阳明心学的很多心法与佛家的心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稻盛和夫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更有助于稻盛先生对于阳明心学的理解。
比如,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先生所描述的“佛教里有‘思念造业’的说法,所谓‘业’就是‘因’,就是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说,‘心中所想’就是原因,这种原因产生的结果,会在现实中出现。”与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提法很是相似。稻盛先生也常讲,“心不唤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所主张的:“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过程”,这个观点不就是“致良知”吗?“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不也就是“知行合一”吗。
当我学习了阳明心学以后,再去学习一些佛家、道家经典,也是非常好理解,道理一样。道一,大道归一,只不过各家有各家的表述和理解,每个人缘分不一样,法门不一样而已。
稻盛和夫在一生的事业中,就是一个一生修炼,一生悟道的过程,这就是“知行合一”。他自己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知行合一就是感悟天地大道,合于道。
02
稻盛思想为何在中国风靡一时
2011年的稻盛和夫经营报告会,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一千来人的大厅座无虚席,以后稻盛和夫先生到哪里,稻盛报告会在哪里,哪里就是热点。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也是洛阳纸贵。稻盛先生所主张的阿米巴经营、“六项精进”、“经营十二条”、“经营哲学”等等的主张也广为人知,被很多企业家奉为经营企业的圭臬。
为此,稻盛和夫思想在中国也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培训、咨询、报告会、出版、挂图,稻盛和夫也被中国人推上神坛,成为经营企业之神,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
我自己也很喜欢稻盛和夫,虽然学习不透,但每当学习稻盛先生著作时候,内心也非常喜悦。稻盛和夫是企业家,他很多的感悟都是来自于实践中的认知,文字深入浅出,不会玄之又玄,确实是企业家学习哲学非常好的入门课程。
稻盛和夫的很多观念,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他所讲的“活法”:“是我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我一生着力彻底地贯彻这样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正因为是基于最朴实的做人的原则,所以能够超越国家、语言、民族和宗教的障碍,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他追求的人生观就是“正义、公正、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勇气、博爱等等。”他把传统朴素的思想转变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语言。
稻盛和夫思想很多也来自佛家,比如“精进”、“智慧”。他讲的精进,“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炼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他讲智慧,“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接近释迦所说的智慧。”
对于阳明思想中的“致良知”思想,王阳明是指心的本体是良知。稻盛先生是用“真我”来描述:“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年,更多的强调发展经济本身,但是单是经济发展也解决不了社会发展的问题。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家经营也好,国家发展也好,需要有经营哲学。他说:“我追求正确的经营哲学,依靠这种哲学,带领大家走向了成功和繁荣”,他认为“‘活法’,不仅是指个人的‘活法’,而且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国家、整个人类和人类的文明。”是不是跟中国现在所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很相似。
中国企业家热衷学习稻盛和夫思想,正是因为中国现代商业历史太短,缺乏基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现代商业思想与企业哲学。很多企业家学哲学、学玄学确实是找不到北。企业不管大小,如果社会没有文化、没有信仰、没有哲学共享,全社会一定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社会逐利,就会浮躁,浮躁的社会与企业,管理成本高,整体效率低。
因而学习稻盛和夫,一定是需要理解其心法,而不是具体的阿米巴经营、会计原则等等,而是有智慧,有心法,就能够融会贯通,心生万法。然后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中,产生切境的方法与行为。但更多人学习稻盛和夫,是刻舟求剑,把稻盛和夫的书籍与讲话,当成指月的手指。
03
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经营哲学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儒家和法家的共同主张都是重农抑商,商业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农业社会的附属品,九流三教,没有什么商业文明可言。自不如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其商业文明,契约文化,以至于推动了大航海、工业革命、科学主义及宪政改革。
日本在近代接受阳明思想非常好,知行合一,能够将社会精英引导到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在现代的工业社会中,社会精英就是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的管理与创新实践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使到企业家的探索有了其思想体系与理论指导。稻盛和夫的贡献在于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基于企业经营场景的新认知和方法论。
稻盛和夫也经常讲到新教改革与资本主义伦理的关系,他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商业社会片面追求物质发展的弊病,他主张“‘富国有德。’他提议,不是以财,而是以德立国。或者说,运用丰厚的财力,对他人、对他国以德相报。不是用武力,不是用经济力量,而是以德行来为他国行善,由此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在他的思想中,他希望建立基于企业、基于社会的,基于“德”的现代商业伦理。
他认为:“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构筑了高度的文明,享受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这方面的成功,却导致了另一种结果,就是人们忘记了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比如破坏了地球环境。”
我觉得稻盛和夫所构建的企业经营思想,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所需要发展的新的商业伦理,不仅仅是日本社会所缺乏的,现代企业所缺乏的,也是当下人类社会所缺乏的。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确实要建设基于制造业文化的新商业文明。下一篇的“行者视角”会专门论述,大家可以关注。
04
结语
遗憾的是,德鲁克思想在当下的美国,稻盛和夫思想在当下的日本都并非主流。两位大师中的大师,一位偏理论,一位偏实践,都是悲天悯人的圣者。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稻盛已往,愿其思想如明灯,伴随着企业家们永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