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气逼人的任正非讲话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文章一反以前华为对于探索科技发展无人区的一些观点,强调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
以前的华为,是一家非常愿意啃骨头,愿意花资源去探索前沿科技及市场,有理想有冲击力,是一家慷慨激昂、有奋斗精神的企业。但文章中对于未来市场的认知,其调子已经变得非常现实。文章讲:“我们也有肥肉市场,把原来啃骨头的人员调去啃肥肉。”意思就是华为不再去探索不可知市场,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成熟的市场中。
文章强调:要聚焦价值市场价值客户,把主要力量用于正态分布曲线中间的一段,一部分国家我们在市场上就彻底放弃了。
任正非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过去的华为,一直充满了对于未来的焦虑,有焦虑就有奋斗,有探索,有备胎,有未雨绸缪。而今天华为的文章,一反常态,非常现实,强调要生存,不要理想,要利润和现金流,而不是片面追求规模。
文章认为,华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期情绪要降下来,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这个口号很好,每个业务都要去认真执行。
任正非对未来经济的判断是: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现在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那么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下降,对我们产生不仅是供应的压力,而且还有市场的压力。
任正非发言寒气逼人!
02
如何理解任正非发言
周三,严总把任正非的视频发给我,说:美的的方洪波和任正非对未来的论调都非常一致,他们是不是太悲观了?未来十年日子真的难过吗?
我的回应大概有几个观点:一是,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重大的调整期,美国及西方所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及西方认为挑战者是中国,是秩序的破坏者。中国可能认为,中国没有能力破坏秩序,相反中国希望维持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简而言之,在过去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和中国是受益者,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艰苦付出,赚到一点红利。美国是比较轻松地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但美国是资本家获利,由于国家二次分配没有做好,导致贫富差距放大,老百姓有意见。美国及西方不可能去改变引起社会分裂的社会分配制度,会把锅甩给中国,经济脱钩已经不是未来。
并且,现在西方的选举制度,很难选出优秀的政治家,更多的政客愿意去贴标签而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很多矛盾会激化,就如二战前的西方国家,彼此标签化,彼此极端化,世界会比较危险。政治家也需要远见卓识及战略定力,需要时间。
二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都是美国所主导的世界产业分工的一部分。如果美国不带中国玩,确实来讲,中国开始可能不适应,企业也不适应,不知道如何玩,如何带着朋友圈一起玩,有些恐惧。就如美的,这么大的品牌,这么大的企业,它的利润来源,还是制造为主,没有得到品牌溢价。它是被原有世界分工体系所“诅咒”的企业,它只能属于“制造”。当然,美的有房地产,中国的企业都懂。
三是,华为是中国企业“破坏”游戏规则的“麻烦”制造者,因为它僭越了世界的分工体系,它怎么能够变成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导者。而且类似华为的中国“僭越者”越来越多,那都变成美国制裁中国企业重重叠叠的白名单。任正非其实很喜欢西方文化,他之所以感受寒冷,他有清醒的认知,他就是普罗修斯,是盗火者,一定会受到严酷的摧残和折磨。
四是,中国希望启动经济内循环,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来对冲世界经济去全球化,或者“全球经济去中国化”的影响。可是,中国的市场制度、市场环境的改革及建设并没有到位。就如应收账款这事,国务院都有文件,也经常督办,就是解决不了。而中国建设统一大市场,岂止应收账款这个问题。很多原来把出口作为主要利润的企业,面对国内市场时,会不知所措,感到迷茫。中国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更大。
五是,中国产业整体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存在大量恶性竞争。大企业在产业上游的原材料上有话语权,在终端的销售渠道有话语权,小企业两头受压,其生存状况一定不好。
六是,乱中出错。中美博弈中,大家都在贴标签,会扭曲问题,曲解本质,政策会紊乱,产业界也经常不知所措。回到国内,地方政府非常着急经济发展的问题,问题是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比西方的政客还短,他们能够潜下心来论证问题、解决问题吗。企业经营,也经常受到地方政策多变的干扰。
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产业重构、制度重建、价值观重塑,旧的体系正在瓦解,而新的体系建设远远没有到位,窗口期,混沌的世界。
03
中小企业怎么办
严总跟我吐槽大企业对他的盘剥,计划减少对原有大企业的依赖,去开拓新能源板块的新业务,希望搭上新能源的东风。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没有竞争力,哪怕是拓展新业务,企业也没有话语权,也会任人宰割的。如果企业产品及技术有竞争力,规模再大的企业也愿意跟你合作。
小企业的竞争力是什么,是创新、工艺吗,都是。美的也有10%的供应商不接受美的欠款吧,其中也有小企业。很多的航天器也需要用到日本小企业的小螺丝钉。
小企业归根到底的竞争力还是成本,小企业更多的战略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性价比。稻盛和夫的京瓷如何在所有的小企业中突围而出,就是企业每年都可以降15%的成本。一个企业连续十年做精益管理,会使到这个企业一骑绝尘。因为精益管理已经不是一个管理,而是一种文化与观念,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
我认为小企业与华为、美的所理解的“寒气逼人”应该完全不一样。大企业“寒气逼人”是因为他们企业规模已经到了天花板,环境不好,它们“船大不好调头”。
大环境不好确实会影响到我们企业的经营,但方太的茅忠群曾经讲过,小企业不要讲环境,环境跟你没多大关系,问题是你的企业是否做到极致,有没有改善的空间。如果真的做到极致,我们才有资格谈环境问题。
郝聚民博士曾对一个从事电器电容器制造的企业讲,格力做电容器,是我们行业的耻辱。大企业靠品牌及供应链,健康的产业需要专业分工,大企业做成本管控一定不如小企业,小企业就是紧凑,紧凑就能省钱。管理紧凑、空间紧凑、沟通紧凑、协作紧凑,紧凑就是小企业的风水。我们如果小企业成本管控不好,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美的、格力的企业毛利率都百分之二十几,它能给你更高的毛利率吗?
我上周六去了中山新盛世,就是做电风扇的企业,够传统的吧。但这家企业这几年虽然受到原材料上涨、疫情及运输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不降反升。卢齐荣董事长说,这几年,靠精益管理降低成本对冲成本上涨获得生存空间,靠自动化生产获得利润。
卢董说,三年投入智能制造改造将近一个亿,减少了600人,节省了大量的生产空间,管理更加畅顺。他说,之所以能够做智能制造,就是企业有规模效应,接下来,很多几亿规模的同行企业不一定能够做下去,就是做自动化不大不小,没有规模效应。他发现了一个提升行业集中度的路径。他继续说,规模大了,跟所有供应商谈判都有优势,连一些特种板材都可以定制,采购成本降低。以后行业形成标准,标准也能够省成本。
中国的企业还有几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一是产业集中度需要提升,就是好多行业还没有天花板,有上进心的企业要趁机而上;二是数字化、智能制造加制造业;三是替代进口的机遇。企业需要观察、学习和把握。
04
结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华为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企业,以前的任正非也经常“唱衰”自己,什么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华为的冬天,熵增管理等等。我们可以理解任正非的“寒气逼人”,是华为诸多冬天中的一个冷冬就可以。
美的方洪波也叫苦,我感觉美的是在酝酿着一次产业变革,从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品牌拓展等等。他是在传导压力给到社会,给企业的转型探索腾挪出空间和时间。
世界变幻,产业变局,悲观者看到悲观,乐观者看到乐观。有些乐观的人,总做悲观的事,叫未雨绸缪。《道德经》叫“啬”,“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传递寒气”,有危机意识就是“啬”,要做好过冬准备,就是“早服”和“重积德”,用这段话去理解任正非的讲话及华为,最好不过。